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像鸟儿爱护巢穴一样爱护我们的家”——维吾尔族玉商中原寻梦记

2016年09月12日 10:51:07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郑州9月11日电 题:“像鸟儿爱护巢穴一样爱护我们的家”——维吾尔族玉商中原寻梦记

  新华社记者林嵬、史林静、甘泉

  一大早,53岁的穆提乌拉就去集市上挑选备宰的羊,34岁的热依汉古力带着女儿去河南镇平县城挑选衣裳,26岁的艾米调试琴弦,准备给来做客的朋友弹唱……他们都在为古尔邦节准备着。

  近年来,维吾尔族玉石商队频繁往来,将一条始于新疆和田的“玉石之路”,经镇平,延伸至东南沿海。

  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是这条千里商路的枢纽,也是内地最大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区之一。在这里,不同民族的群众因玉结缘,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书写着“金玉良缘”。

  “这里就是家,大家都是朋友”

  “我们有新家了。”

  2016年8月,穆提乌拉·穆太力普一家分得两套各50平方米的公租屋,他和老伴住一套,儿子和儿媳住一套。

  穆提乌拉今年53岁,因一脸浓密的美髯而被人亲切地称作“大胡子”。

  穆提乌拉来到石佛寺镇快5年了。他原来是新疆和田一个农民,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那里天气干,风沙大,粮食(产得)少。”穆提乌拉边比划边说。他的汉语还不太熟练。

  2005年以来,镇平县委、县政府为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兴建了408套公租房。截至今年9月初,已有180户585人搬进公租房居住。

  “在建设公租房过程中,设计人员专程赴新疆等地区居民家里走访,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群众起居习俗。”石佛寺镇副镇长韩丽冰说,当地政府还在公租房附近设立固定处所,请来自新疆的爱国教职人员主持宗教生活。

  20岁出头,穆提乌拉就开始到内地做生意。在一次返乡的列车上,穆提乌拉聊天得知石佛寺镇有不少维吾尔族玉商。当时,他最小的儿子在新疆学习玉雕已经一年多了,生性有一股子闯劲的穆提乌拉当即决定带儿子东行闯荡。

  新的开始,就在镇平!

  镇平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玉雕,始于汉代,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重视玉雕产业发展,目前当地玉雕产业从业人数达12万人,年产值13亿元。石佛寺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产售重镇。

  历史上,镇平县并无维吾尔族人居住。2004年开始,维吾尔族玉石商人不断来到石佛寺。目前,常年居住这里的维吾尔族群众有1000多人,高峰时达到3000多人,每年往返新疆与石佛寺的有2万多人次。

  2011年,穆提乌拉父子俩加入“玉乡淘金团”。

  初来镇平,两眼一抹黑。“语言不通,租房、找摊位、办手续都要靠朋友帮忙。”穆提乌拉回忆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仗义忠厚的穆提乌拉结识了不少汉族朋友。“他们教我说汉语,给我介绍客户。”穆提乌拉说,“政府还为我们建了玉料市场,提供室内摊位。”

  穆提乌拉很快在这里站住脚。“他的生意是一等好,做人做事实在。”穆提乌拉的摊位邻居说,“大胡子”就意味着品质保证。

  现在,穆提乌拉租下了一栋三层民房做加工厂房,雇了10个工人,还把妻子和儿媳接来帮忙。一家人在这里团聚了。

  镇平相关部门为维吾尔族商人开设“天下玉源”市场,统一安排546个摊位保障经营。

  “在这里,我们分享到祖国发展的成果,我们很感激。”穆提乌拉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表达他的心情,“镇平就是我们共同的家,要像鸟儿爱护巢穴一样爱护我们的家。”

  “比这里漂亮的地方有很多,但这里很温暖”

  “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

  临行时种下了一棵葡萄,

  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

  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

  这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记者是在石佛寺镇一套公租房里听到的,由26岁的艾米弹唱。

  艾米的全名是木合波立·依玛木丁。8年前,他刚满18岁,跟着父亲从新疆伊犁来到中原。

  刚到石佛寺,艾米没有车,每天背着玉石去摊位。有一天,一辆车停在他身边,刘阳从车里探出头,问他要不要一起走。这一问,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俩人逐渐熟络起来,成为朋友。

  艾米能歌善舞,聚会时为大家弹都塔尔;刘阳则邀他一起游泳、钓鱼,一起旅行……

  “他们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我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跟着刘阳去的。”艾米说,“这些年,我去过不少地方,比镇平漂亮的有很多,但镇平这个地方很温暖。”

  这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这里的人、这里的氛围。

  “去他们家吃手抓饭,根本不用提前打招呼,想去就直接去了,像回自己家一样。”刘霞说。刘霞是穆提乌拉在玉石市场的老邻居。“从他们来市场的第一天,我们就是邻居了,摊位挨着摊位,心也挨着心。”

  每隔半年,穆提乌拉都会回新疆看望母亲,每次从老家回来都会给邻居们带些家乡特产。“要是哪天早上来到市场,发现摊位上放着一包葡萄干、核桃、枣,我们就知道‘大胡子’回来了。”刘霞说。

  “这里就是家,大家都是朋友。”穆提乌拉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穆提乌拉向石佛寺中心小学捐赠了5000元钱,用以资助困难学生。“以后要是有困难学生,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我的能力帮助他们。”穆提乌拉对校长尚磊说。

  “我想好好学习,然后考大学”

  13岁的艾克热木江是一个长睫毛大眼睛、活泼聪慧的维吾尔族男孩,说一口河南味儿的普通话。

  艾克热木江5岁跟着父亲从新疆叶城县来到石佛寺,现在是石佛寺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姐姐读初二,姐弟俩的成绩都很优秀。

  姐弟俩的母亲十年前去世了,他们跟着父亲艾海提江生活。“来到内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一想到孩子们能在这里读书,我就觉得吃再多苦也值。”艾海提江说。

  每到周末,艾海提江都要背着玉石去苏州、绍兴去销售。周五晚上走,周日晚上回来。

  对于艾海提江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在学校受到表彰;最幸福的是两个孩子放学,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孩子们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艾海提江望着一旁写作业的儿子说。多年的漂泊闯荡让他笃信教育改变命运。搬进公租房之前,他带着两个孩子住了7年小旅馆。

  目前,在石佛寺镇像艾克热木江这样在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共有123人,其中初中30人,小学78人,幼儿园15人。为了确保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镇里维汉双语教师和新疆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进行逐户走访,了解适龄儿童的情况。

  “学生随时编班入学。”尚磊说。石佛寺镇从全国招聘了2名维汉双语教师,每年还从新疆地区请来3名双语支教老师。每周办两期语言强化班。

  像艾海提江那样,维吾尔族同胞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子女教育而留在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父母也越来越多。

  最让艾克热木江开心的是,他在这里有很多小伙伴。为了让维吾尔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部门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2015年,艾克热木江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请假一个月在家休养。期间,老师和同学多次去看他。当他重回学校的时候,老师、同学主动帮他补习功课。

  老师同学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动了这颗幼小的心灵,滋养着他。有一次,艾克热木江与同学发生了口角,老师将他们叫到身边询问原委。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艾克热木江首先主动承认错误,汉族同学随之流下眼泪,艾克热木江从口袋里掏出一片纸巾细心地为同学擦拭泪水……

  艾克热木江对记者说,他最喜欢语文课,因为课文里有很多他没听过的故事,很多他没去过的地方。

  “我想好好学习,然后考大学”“我要把字写得漂亮一点”“我要去北京看天安门”……他一口气对记者说了好多个愿望。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