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的湄潭:茶旅致富建设新农村

2016年09月09日 08:40: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意义的遵义会议。在反“围剿”斗争中屡建奇功的红九军团当时驻扎在贵州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难。半壁河山相继失守,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了漫漫西迁路,历时两年多抵达湄潭,在此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2016年9月,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组,记者看到的是山坡上成片的茶园和“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融为一体的黔北民居,以及村民脸上得意的笑容。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团队在贵州湄潭县红九军团1935年临时司令部旧址前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团队在贵州湄潭县红九军团1935年临时司令部旧址前。(中国台湾网发 黄庆松供图)

  中国台湾网9月8日遵义讯 (记者 何建峰)拥有50万人口的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因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

  在这样一个地方,历史上两次“长征”的莅临为她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如今,湄潭人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通过创造性的辛勤劳动,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信心满满快步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两次“长征”途经湄潭

  在湄潭县城,有一个小学被命名为“浙大小学”,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浙大(南北)路”。这让人疑惑,贵州湄潭与浙江大学相距遥远,又是如何扯上关系的?这或许与一段由辛酸血泪谱写的壮丽篇章有关。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淞沪战役”失利后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祖国半壁河山遭日军践踏。国立浙江大学因日军战机侵袭,无法正常教学。校长竺可桢决定西迁办学。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千万险阻,浙江大学在初迁浙江建德、再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后,最终四迁贵州湄潭。在湄潭办学的7年里,浙大师生生活艰苦但却坚守“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精英学者,如竺可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谈家祯、陈建功、贝时璋、李政道等蜚声海内外的学界泰斗。他们“读书不忘救国”,胸怀报国之志,陋室栖身,淡食果腹,创造了教学科研累累成果。这给湄潭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浙大在湄潭办学时,文庙被用作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部分教师和留学生宿舍。在文庙外有一座外观精美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由法国传教组织管辖。这样的一栋洋式建筑,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湄潭驻扎过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

  红九军团成立于1933年10月28日,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驰骋于湘赣大地,屡建奇功。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生死攸关转折点”意义的遵义会议。红九军团当时就驻扎在这栋天主教堂内,为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作出贡献。此后,红九军团在长征中曾先后隶属于一、四、二方面军,在远离主力的情况下,纵横云贵高原,单独行军52天,穿越云、贵、川3省17县,数度往返于雪山草地,行程四万多里,与敌作战数百次,被誉为“战略轻骑”、“别动支队”。1935年7月,被改为红三十二军。1937年8月,编入八路军一二〇师。

  由于红九军团的这段历史,湄潭这块土地被“染红”,而湄潭人直到今天仍然为之骄傲。

浙江大学西迁路线图。(图片取自网络)

[责任编辑:朱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