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闯新路,实干兴皖奏强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省第十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近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全省综合实力更强,发展活力更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多。安徽日报今起开设专栏,回顾奋斗历程,记录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奋进豪情。
“中科院的部分研究院所、哈工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分支机构都将在这里入驻,我们明显感受到安徽省对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9月4日,安徽启迪科技城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查飞告诉记者,作为清华大学旗下企业,启迪控股正在合肥加快打造各类研究机构孵化平台集聚的创新创业综合平台。
分享着我省加速崛起的“红利”,各类市场主体都在迸发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把握处处涌动的成长机遇。
近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发展步伐更加稳健、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年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5110.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2005.6亿元,人均GDP由3923美元增长至5779美元,全省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居中部领先、全国前列。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以奋发进取的姿态,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朝着迈向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冲刺。
奏响创新强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错综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实现生产总值2575.5亿元,同比增长9.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幅居第4位。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成为该市经济增长脱颖而出的“原动力”:上半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7%。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省积极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出台并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在打造经济强省上迈出奋力有为的新步伐。
5年来,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由2011年的8330.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5313.8亿元,增加值由2142.7亿元增长至3680.8亿元。全省获得专利授权量由2011年的32681件增长至2015年的59039件。
研发创新为企业注入了持续的增长动力,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工业经济有效应对持续下行的压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706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9817.1亿元,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均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新型工业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稳步加速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4.8%提升至2015年的50.5%,全省初步进入城市型社会,取得了一个农业大省在发展征程中的标志性突破。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省紧紧立足基本省情,把握阶段性发展特征,更加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确保项目建设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向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11年的12126.3亿元增长至23965.6亿元,4年间实现增长近1倍。其中,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由2011年的2947亿元增长至5757.7亿元,大量投入用于企业技术及装备更新改造,夯实了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创新驱动,提升全社会的产出效率和水平,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注入源头活水。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1年的36986元/人增长至2015年的50862元/人。财政收入由2632.8亿元增长至4012亿元。今年1月至7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76.4亿元,增长17.6%,居全国第4位。
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用权力“减法”换取活力“加法”,市场主体加速成长,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如今,亳州市民只要登录网上办事大厅网站或客户端,点击要办理的事项,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在家中足不出户,几分钟即可办理好相关事项。2014年12月,该市网上办事大厅上线,3000多件事项被搬到网上办理。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办理各类申报事项191.8万件、办结177.9万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9.9%。
建立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是我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一项具体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大力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省级政府保留权力事项精简68.3%,16个市级政府平均精简53.5%。率先建立并同步运行省市县三级涉企收费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目前累计精简收费项目60.8%。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省级核准投资事项同口径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在商事制度改革上,从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持续不断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市场主体加速成长。2015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7.2万户,累计达276万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97户,增量居全国第2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全省1335家增至2015年的3157家,增长1倍多,总量居全国第8位。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逐年提升,2015年已经达到57.5%。民间投资由2011年的7937.1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7260.4亿元,净增近万亿元。民营工业企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80%。随着一系列降低准入门槛、激活民间投资的新政策陆续出台,民营经济将进一步迸发新活力,更好地支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增进群众福祉:把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织密保障网,推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拥有630万人口的宿州市,2015年财政收入125.57亿元。尽管财力偏紧,但今年以来,该市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10件惠民实事,积极推进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加大因病因残致贫人口保障力度。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6.7%,高出全省3.2个百分点。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更加积极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民生安全网和保障网,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5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由2011年的163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379亿元,33项民生工程投入由468亿元增长至726.5亿元,超过八成的财政支出投向了民生领域。
医保、养老保险等不断提标扩面。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由2011年的729万人和1611.9万人增长至2015年底的857.8万人和1734.9万人。参加新农合的农业人口由2011年的4917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5190.8万人,参合率由98.9%提升至101.7%。通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
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有力步伐。5年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覆盖率由不足10%提高到85%,学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水平,教育均衡发展及信息化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由2011年的7357个增长至24936个,增长了2倍多,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由20.8万人增长至28.5万人,医疗资源供给能力逐步提升。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8606元增长至2015年的26936元,农村居民收入由6232元增长至1082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1年的32.1平方米增长至2015年的34.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35平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46.76平方米。
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随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全省各地必将凝心聚力,蓄积动能,全力冲刺全国第一方阵的新目标。(胡旭)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