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北京首提打造“公交都市” 地铁运营里程将达900公里

2016年09月03日 08:50: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记者 林艳)昨天,《北京“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未来五年,本市将新建成哪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北京还将建多少条地铁?城市可供休闲的绿地将新增多少?北京的水质是否将有所提升?……一系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份《规划》里都给出了答案。

  “集中力量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突出百姓的获得感……”这将是“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本市重大基础设施将涉及交通、供水、绿色生态、污水垃圾、重点区域、智能服务等领域,包括首次提到高标准建设公交都市,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新机场配套设施,完善冬奥会及世园会基础设施等等。

  高标准打造公交都市

  轨道运营里程将达900公里

  为破解“大城市病”问题,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里被提到尤为重要的位置。按照“十三五”基础设施规划,未来五年北京地铁的运营里程将提高到900公里,核心区的地铁站密度将加大,中心城地铁站750米半径覆盖率将达90%,将加快推进3号线、12号线、中央商务区线、17号线、19号线一期建设,以及首都机场线二期。昌平线南延、房山线南延、8号线四期、7号线二期。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建设主要提升功能,解决一些断头的问题,“比如原昌平线只能和13号线进行换乘,每天压力很大。昌平线南延后,未来15号线、10号线、4号线都能换乘。”该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中心城区地铁密度将接近巴黎、东京、纽约等大城市。

  除了地铁建设,“十三五”时期北京还将建成连续成网的3200公里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苹果园、北苑北等多个综合交通枢纽,实施中心城长途客运站功能外迁。在打造公交都市的同时,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取得重要突破,包括构建区域“四纵四横一环”通道、打造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建成北京新机场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等。

  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

  再添20个城市公园

  生态基础设施也将是未来五年本市的重点建设任务。本市将构建多元供水格局,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能力,包括研究中线扩能方案,还将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廊涿干渠东延及北三县供水工程,推进与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连通,实现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相互调剂。

  此外,本市还将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

  除了水供应建设之外,未来五年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本市将建设森林城市,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目前,已有80个城市公园,“十三五”期间还将新增20个,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

  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

  在十大主要任务中,高标准建设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也将是北京未来五年一大重点,包括城市副中心、冬奥会及世园会,以及新城及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将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来建设城市副中心”,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副中心的多项指标都将超越中心城区,如绿色出行率,城区为75%,通州将达到80%,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副中心也将超过中心城区。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海绵城市及“近零排放区”。

  除了交通、生态、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未来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也将提上日程。“十三五”时期,本市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将超过“百兆入户,千兆入楼”目标,基本实现4G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5G建设示范。

  图示制作/王慧

  未来五年大数据勾勒北京生活

  交通

  轨道交通总里程 900公里(现状 554公里)

  公交专用道里程 1000公里(现状 741公里)

  公路总里程 22500公里

  五环内自行车道路系统 3200公里

  环境

  全市污水处理率 大于95%

  全市森林覆盖率 44%

  建成区雨水70%就地消纳面积 20%

  水资源

  中心城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系数 大于1.3

  新城供水安全系数 大于1.2

  “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十大任务

  1.高标准建设公交都市

  2.完善道路交通网络

  3.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4.构建多元供水格局

  5.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6.系统治理污水垃圾

  7.发展绿色低碳能源

  8.标准建设重点区域基础设施

  9.提升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10.共筑安全可靠城市

  亮点

  京城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

  将恢复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

  市发改委昨天公布的《规划》中,首次提到“水穿街巷”一词,这也成为未来五年北京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的形象化概括。《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本市将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重点推进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目前玉河南段历史河湖景观恢复工程已基本完工。同时,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5%,满足市民就近享受园林绿化生态服务需求。

  玉河南段河道景观恢复工程基本完工

  据东城区风貌办有关负责人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玉河水道位于什刹海地区,明代之前,玉河曾是漕运进京的通道,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但是,自1918年开始至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被改为暗渠,最终填埋。2009年5月,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目前玉河南段河道的景观恢复工程已基本完工,河两岸已经基本修葺一新,河道中已经蓄水,里面还栽种了大片的荷叶、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两岸的绿地以及垂柳、碧桃等也已经栽种完毕。河道两岸的房屋也进行了重建和粉饰,主要以灰、白、古铜色为主基调,以北京传统建筑特色的四合院为主,将提供琴棋书画的文化活动场所,从而恢复城市机理和结构。

  除了玉河南段以外,“十三五”期间,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的历史河湖景观也将恢复。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诗句中描写的玉河美景将不再是历史。玉河水道将穿城而过,从什刹海一直贯穿到菖蒲河公园。

  全市首条楔形绿地计划后年建成

  根据《规划》,本市将加宽加厚绿化带,打通楔形绿地生态连通功能,从而完善绿色生态格局。市发改委昨天还公布了中心城楔形绿地规划示意图。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建绿、拆违建绿、代征绿地回收建绿,加宽加厚、改造提高河道和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多种方式,未来五年,本市将加大“九大楔形绿地”的建设力度。2018年,本市将建成首条楔形绿地,为城区“送风”,这片绿地由海淀区最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违还绿”而来。

  海淀区京昌路楔形绿地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海淀区东升镇塔院村双泉堡地区,这里曾是群租聚集地,涉及总人口近10万人,而常住本地户口人数仅有2056人。目前,棚户区改造的拆迁腾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拆迁完成后,该项目将建设106公顷的京昌路楔形绿地。据了解,作为北京市规划的楔形绿地之一,京昌路楔形绿地全长约6.5公里,将在2018年建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据了解,京昌路楔形绿地建成后,会成为北京市首条建成的楔形绿地,能打通城区北部的一个风口,为北京“送风”,对吹散雾霾有所作用。

  “森林城市”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在城区

  《规划》提出,全力构建林水相依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森林城市。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提高到85%,满足市民就近享受园林绿化生态服务需求。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今后五年,“十三五”时期,全市计划新增城市绿地2300公顷,新增造林60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比“十二五”末增加2.4%。届时,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大幅上升17.8%,实现全市85%的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

  实际上,郊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城市”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在城区。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城区将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多元增绿。比如,结合小微绿地建设,解决绿地覆盖盲区,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开展小微绿地建设,到2020年完成200公顷。此外,旧城区结合片区整体改造、开发布局绿地,或结合文物古迹外围环境保护增加公园绿地。而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要达到30%。

  文/本报记者 王斌

  释疑

  城市供水安全系数值为何定在1.3?

  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严重短缺一直是北京需长期面对的市情水情。而市发改委昨日发布的《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数将超过1.3。这意味着本市供水已经摆脱紧平衡状态,趋同于发达国家水平。

  《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石景山、亦庄、温泉、长辛店等水厂,沿五环路水源环线和输水支线优化水厂布局,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数超过1.3。为何设定这一数值?市水务局负责人昨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水安全系数是指城市供水能力与日最高需水量的比值。在南水进京以前,夏季最高日供水量在逼近供水能力极限,城市的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而这意味着所有水厂设备基本都处于全负荷运转状态,每到供水高峰时,压力很大,供水是捉襟见肘。而南水进京之后,供水的安全系数也提高到1.2。而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数超过1.3,这意味着北京的供水安全已经在向发达国家1.3至1.4的水平靠近。“这既可以保障未来两年预计正常增加的需求用量,更有应对突发情况紧急的需求用量,换句话说,我们的供水安全有保障了。”相关负责人表示。

  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进展如何?

  为了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规划》中指出要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本市就在进行海水淡化利用的科学论证阶段。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海水在历经截留污物、脱盐、矿化等处置最后变成可直饮的饮用水。而北控水务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在曹妃甸着手海水淡化的前期准备工作。

  北控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海水淡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海水淡化的技术也已经完全成熟,正在等待北京市政府的决策,一旦确定海水淡化水如何使用、使用区域等,工程在两年内就可完成。预期是一期项目每天将制水100万吨,输水管道自曹妃甸至北京共270公里。而淡化后的海水直接进入北京的水厂,预计成本为每吨8元。

  20%城市海绵体如何建成?

  《规划》指出,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先入渗、后滞蓄、再排放”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70%降雨就地消纳面积达到20%。

  据了解,目前北京仅仅10%左右的城市建成区可以达到上述目标。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张书函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要做好雨水的控制利用,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就不能光用来看景,功能也要提升。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功能提升具体包括种植耐淹植物、中间设有低洼的水塘;不能在人行道透水砖下铺就水泥砂浆,一般大雨级别的40毫米的降水可不产生地表径流才算达标;隔离带应一改以往高于道路的做法,下沉于道路平面,并设备截口,使雨水可以流进隔离带,甚至加装净化设施;对于新建机动车道,可适当推行透水沥青路面,而建设成本只会稍稍提高。

  京冀南水北调配套怎么推进?

  据了解,自2014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以来,北京累计收水超过16亿立方米,每年可为首都调水10亿-1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本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人均水资源量仍只有150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怎样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十三五”期间要多动的“脑筋”。

  据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为推动京津冀三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京冀两地已就建设一条从河北廊涿干渠到本市南干渠的输水管线(即“大兴支线工程”)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两省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长46公里(其中北京段长约34公里)的输水管线,14公里的新机场水厂连接管线,容积50万立方米的调节池及一座加压泵站。

  工程建成后,将在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设计输水能力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新的调水通道,实现南水进京双通道,每年为北京增加1亿-1.5亿立方米的外调水,实现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相互调剂。

  本组文/本报记者 解丽

[责任编辑:黄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