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央巡视组等多方“点名”国资委:国企改革缓慢

2016年07月19日 06:18:1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文章导读: 近日最高决策层的表态,让国企改革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此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改革因牵涉甚广,成为改革中的难点和“硬骨头”。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8期)

  近日最高决策层的表态,让国企改革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此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改革因牵涉甚广,成为改革中的难点和“硬骨头”。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到2015年“1+N”总体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从2014年国资委推出第一批“四项改革”试点到2016年即将推出第二批“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艰难地向前推进。尽管期间也有多家央企实施了战略重组,各省市也大多出台了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远未达到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

  总书记为国企改革“撑腰壮胆”

  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

  2015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会议指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表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在吉林东北工业集团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2016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加快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体制、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领域基础性改革,关键性改革举措要抓紧推出。

  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再次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中央巡视组等多方“点名”国资委:

  国企改革进展缓慢

  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谈及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时,中央第十四巡视组组长陶治国首先提到,“党的领导弱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

  这已不是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次被指进度缓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12日,当时履新国务院国资委仅一月有余的肖亚庆,在以“深化国企改革”为主题的记者会上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国企改革出台的文件不少,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以及改革“上热下冷”进展不大的问题。

  彼时肖亚庆在回答中透着乐观,“总的看,大家热情很高,克服困难的决心也很大,对改革取得成效的信心也很大。”肖亚庆表示,“必须把改革做好,这是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现在的心情。”

  尽管肖亚庆履新至今尚不足半年,但这轮国企改革公认始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算来已历时近三年。这期间,围绕着国企改革的热议、争论从未间断。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不少声音都认为国有企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6 月30 日,在中国经济50 人论坛长安讲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直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觉得国企改革似乎进展得太慢。”

  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近日对媒体表示,“国企改革进展缓慢,针对性、时效性明显不够。现在专家学者、社会舆论各方面议论也很多,大家对国企改革寄予厚望,国资委也开展了四项方面的事情,但是改革与大家的期望差距比较大。”

  在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谭浩俊看来,除了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中国经济第二春需要通过改革焕发国企新的生命力之外,经济的持续下行,也需要通过国企改革红利的释放,为稳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释放新的能量。“很显然,国企改革的推进进度,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实现这样的目标。”

  谭浩俊直言: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国企改革不仅不能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作用,反而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碍,成为经济的拖累。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称,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国企改革要加快,今年走到哪一步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总是慢腾腾。

  谈及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李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理直气壮’一词引人注目。而把活力置于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前面,表明‘活力’是国企改革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里面的‘尽快’与‘新成效’,任务明确而具体。”

  “这个指示是纲领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国企改革的地位、作用、意义、任务和重点,为接下来的改革起到了总动员的作用。”李锦解读称,“(指示)为国企改革撑腰壮胆,也是在敦促各级部门加快改革进程。”

  国资委提交“改革报告”:

  干了不少事,但慢在哪儿?

  肖亚庆晒出国企改革“成绩单”

  顶着舆论“改革缓慢”的压力,6月30日,履新不足半年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肖亚庆这样总结当前的改革成果:目前,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重大改革举措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例如在制度设计方面,自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出台后,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13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9个文件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

  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的13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5个专项意见;第二类是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5个专题方案;第三类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等方面的3个工作方案。

  再如在国资监管改革方面,国资委取消下放21项监管事项,宣布废止和失效33件规范性文件;在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家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24个省级国资委改组组建50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几个国改重点领域也有喜人的数据。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方面,肖亚庆介绍,国有企业积极推进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进改革上市。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改制面超过80%,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子企业改制面超过90%。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388户,中央企业61.3%的资产、62.8%的营业收入、76.1%的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

  关于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肖亚庆指出,已出台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7.7%。

  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85家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已建立规范董事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等5家中央企业开展了落实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等职权试点。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方面也有亮点:国资委大力推动企业重组整合,央企总数从2012年底的115家缩减至目前的106家;国有资本更多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领域占比达到90%以上;通过进场交易、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低效无效资产稳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长期亏损、产业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资产,推进“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工作。自2012年以来,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108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0.1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47.6万亿元、所有者权益15.9万亿元,均为2012年的1.3倍;2012年至2015年,中央企业国有资产年均保值增值率为106%。

  从数字来看,国务院国资委推动改革的这份“成绩单”不可谓没有分量,却依然被中央巡视组与外界认为改革进展较缓。各界殷切的期望和平淡的改革现状,凸显国企改革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慢在哪儿?为何慢?

  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提出的四点意见建议中包括,“强化‘五大发展理念’,抓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职能转变,抓紧制定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配套制度,加大央企改革试点和总结推广力度。”

  吴敬琏在6月30日的演讲中便直言:“首先要在认识问题上求得统一和共识,这是迈开步子往前走的前提条件。”吴敬琏特意举了一个反例说,“有些熟人是在国企部门的,他们就认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还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况之下,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怎么能够建立起来呢?”

  如果说思想上达成共识属于“隐性因素”,实操阶段的种种现象则更易被观察。

  在1+N的国改文件体系尚未全部出台的背景下,具有为全局蹚路意义的央企改革试点备受瞩目:早在2014年7月,国资委就公布了第一批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名单,当时共有6家央企进入试点范围,但时隔两年,第一批试点企业的具体成果和状况至今仍未公开披露;参与第二批试点的名单,截止记者发稿时,也迟迟没有完整公布。目前公开资料可知的第二批试点信息仅有:今年2月,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透露诚通集团和国新公司两家央企将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今年6月,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五矿与中冶的重组大会上宣布,新组建的中国五矿已纳入国有企业改革试点。

  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谭浩俊认为,国企改革进展缓慢,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冷热不均”。首先是“中央热、地方冷”,谭浩俊称,决策层对国企改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门和地方普遍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其次是“外部热、内部冷”,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一开始社会各方面的期待和参与热情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都把国企改革当作新的机会、发展热点和投资热点。可是,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这种投资热情很快就陷于平淡。最后是“文件热、行动冷”,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文件目标非常明确,要求也相当高,但落实乏力。

  谭浩俊特别强调,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真正的容错机制,没有允许部门和地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过多地把国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差错等与个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让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识的人也放弃了改革意愿。“如何消除这方面的顾虑,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难题和制约,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后的一个缩影。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天勇举了一个颇有现实意义的例子:有地区想改革,就改革方案先与有关部委厅局自己熟悉的领导电话沟通,或者到北京、省会汇报,领导私下说,你是真想改革,还是假想改革?回答:真想改革。领导劝导,真想改革,你就不要打报告,你自己干就是了,成功了功劳是你和我的;不成功你自己负责任。

  “你又想改革,干出点政绩,又想让上级来承担责任,哪有这样的好事?”周天勇称。

  国企改革为何慢不得?

  怎样才算改革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的指示中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遵循市场规律,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表述也出现在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批示中。

  李锦指出,“批示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系在一起,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业又是重中之重。”

  潮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国企也不例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存在,无一不和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国有资本配置资源效率过低有关。

  在6月30日的演讲中,吴敬琏认为,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没有绝对优势,但它掌握的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且它所处的行业往往具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效率有着重大影响。”

  “如果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率不能提高,它的杠杆率不能降低,它的投资回报不能够提高,那么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会起到拖后腿的作用。所以,国有经济的改革能不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向前推进,这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吴敬琏说。

  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时,肖亚庆也坦率道出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四大“症结”:一是国资监管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肖亚庆说,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还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仍存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出资人监管定位不准、审批备案事项多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违纪违法问题在一些领域和企业还比较突出。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肖亚庆说,董事会职权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肖亚庆说,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繁重;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四是环境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肖亚庆说,国企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全解决。目前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较为突出,人员管理、运营费用负担沉重,严重制约国企改革发展。

  高层的关注和现实的倒逼之下,在当前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的情况下,以及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繁重任务面前,国资委已经在行动。

  6月2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会议,组织推进有关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和开展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会议明确: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中央企业钢铁煤炭现有产能的15%左右,争取用两年时间压减现有产能的10%左右,使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

  “未来判断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是否实现了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过高杠杆的明显抑制、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以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王军表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味做大规模、继续‘国进民退’。简而言之,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贯穿国企改革的一个主线和灵魂。”

  在供给侧发力,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无疑是步入深水区后的国企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这也是落实最高层指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的应有之意和必由路径。

  肖亚庆能开启国企改革“快时代”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 ︱ 北京报道

  个别人对改革认识不到位?

  肖亚庆:先出清

  今年3月12日的梅地亚中心,公开场合第一次面对记者的肖亚庆,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有关国企改革进展为何缓慢?

  彼时履新不久的肖亚庆,在“澄清”了几项国资委所做的重要工作后,留下了一段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人、极个别的管理者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可能有极个别的人对改革的困难遇到了阻力,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这是个别的。对于这些个别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先出清。必须把改革做好,这是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现在的心情。”

  事实上,肖亚庆向来敢于突破,任职央企中铝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出任国资委主任,具备央企履历和全局视野的肖亚庆,被外界寄予厚望。

  然而推进国企改革,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更懂企业”。肖亚庆在答记者问时坦言:“国企改革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想我们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取得成效。”

  在被问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还会有哪些举措时,肖亚庆谈了九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文件体系。二是要深入推进十项改革试点。三是要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资委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要理清。四是完成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五是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六是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七是推动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八是要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九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

  上任以来,肖亚庆仅公开活动就近30项,会见瑞士嘉能、诺基亚、力拓、美铝等外资企业高管;赴陕西、天津、湖南调研国企提质增效工作;对中航工业、中国石化、中化集团、航天科技等多家央企展开密集考察;与李稻葵、张维迎、迟福林、叶檀等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国企改革。

  文件下半年出齐,国企改革进入“施工期”;肖亚庆首次给出改革时间表

  如果说3月12日的表态更像是新官上任后的“务虚”,那么一百余天后的6月30日,向全国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时,他显然随着改革的推进有了更细致更实际的统筹思考,改革的路线图也有了新意。

  根据肖亚庆的报告,今后一段时间,有五件事将成为推进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第一,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着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第三,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第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第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改革措施尽快落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后发现,“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也即此轮国企改革的文件体系设计部分,已悄然从过去几年的头条工作变成了最后一条。

  李锦对此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的落实年,随着下半年国企改革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出台,国企改革也将进入由设计到施工的攻坚阶段。“国企改革文件将进入密集出台期,文件出齐后有很多事要做。”

  进入“施工”阶段后,国企改革在重组整合、股权多元化等重点领域有望破局。

  肖亚庆透露,国企改革将推动重组整合,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进一步精干主业,推动产业链关键业务的重组整合,优化配置同类资源,实行专业化运营,提升中央企业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肖亚庆强调,鼓励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和融合发展,同时还要着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通过分类管理、调整国有持股比例等措施,逐步优化国有股权结构。

  肖亚庆透露,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允许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在少数特定领域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对解决有关问题首次给出了时间表,比如饱受诟病的央企下属企业和管理层级过多,这一问题之前甚至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过问。

  一家央企能有多少家下属公司?这个问题或许连这个企业的董事长也说不清楚。在5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这种现象质问道:“连董事长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有多少家子公司、孙子公司,这怎么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呢?”

  不仅子公司多,央企的管理层级也不少。目前有34家央企的管理层级超过5级,最多的甚至达到了9级。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下决心解决清理!”

  肖亚庆在报告中透露,力争在3年内多数中央企业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级减至3~4级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此外,在谈到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时,报告明确指出:今明两年中央企业压减10%左右的钢铁、煤炭现有产能。采取强化管理、改造提升、债务重组、关闭撤销、破产清算等方式,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在谈到外界关注的推动重点改革措施尽快落地时,肖亚庆表示,坚持试点先行。抓好十项改革试点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提法也出现在了他的表态中。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试点能不能迈开步子,蹚出路子,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随着十项改革试点加快,企业试点将全面推开”。

  6月27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面对国企改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真刀真枪”地推动?吴敬琏说:首先要建立改革共识,其次要落实责任主体,最后要对负有责任的机构建立督办、督察和责任追查工作机制,“要形成一种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

  最新消息

  7月14日,在本期刊物即将付印之时,记者获悉国务院国资委于当日下午召开媒体通气会,其中通报央企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在通气会上介绍,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粮集团、国投公司试点工作继续深化,陆续将21项权利归位于或授予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选择神华集团、宝钢、武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7家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在中国节能、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新兴际华集团等4家的试点进一步深化。

  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选择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等3对重组企业开展了试点。

  中央企业信息公开试点选择中粮集团、中国建筑等2家企业开展了试点。

  剥离企业办社会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选择部分省份开展了试点。

  各地普遍将试点作为推动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启动国企国资改革试点147项,已有50项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