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21年7月,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激荡起中国革命的涟漪。95载,波澜壮阔、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的万丈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的岁月。从建党、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腾飞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求证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真理,凝聚旗帜下党救中国的信仰,履行困苦中服务人民的承诺。“七一”建党节,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中国梦”践行者“追寻信仰足迹,践行青春担当”建党95周年党员系列专访,与青年网友分飨中国共产党员的励志故事,为中国复兴征程汲取奋然前行的力量。
“中国梦”践行者“追信仰足迹,践行青春担当”建党95周年党员系列专访第四期
孙铁翔:实实在在的新闻记录者。视频剪辑 刘铭
2008年5月13日,他冒着生命危险抢进北川,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
2012年10月、2013年2月,他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布后的第一个中秋、国庆和春节;
2014年5月12日,他在西沙群岛海域亲历了“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任务,亲历中国海警船与越南船只对峙;
2016年2月19日,他在新华社国内部发稿中心,展开一副一米多长的全家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春节走基层亲眼所见的河北正定县塔元庄……
他是孙铁翔,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从汶川到鲁甸,从钓鱼岛到西沙群岛,孙铁翔亲历一件件令国人瞩目的突发事件,也用笔杆和镜头记录着一个个中国的时刻。
入行近十年,孙铁翔说:“十年,对于记者的职业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于今年获得第二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孙铁翔说:“与其说是授予我个人,倒不如说是全社会对新闻人的认可。”
在他看来,正是一代代新闻人前仆后继,用责任和担当维护公平正义、坚守理想信念,才能让新闻工作者这支队伍,上对得起党和国家的重托,下无愧于父老乡亲的厚望。
在危急时受命 在战斗中成长
2008年5月13日,孙铁翔在北川县城进行抗震救灾采访报道。本人供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由于地震导致的交通瘫痪,按新华社总社的要求,需要派记者从四川北面入川报道。当时正在陕西出差的孙铁翔成了第一人选。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出发,连夜驱车翻过秦岭进入四川省。然而,当汽车行至北川县时,无法继续前进。
“当时大家都以为汶川是灾情严重的地方,社里也希望我们进入到汶川报道,但由于道路中断我们只能就地在北川展开报道。”孙铁翔说,自己是误打误撞地成了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
“那是我工作后的第二年,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我也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回忆第一次亲历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经历,80后的孙铁翔感慨说,那一次经历对于他个人而言,不论是对新闻理想的形成,还是对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都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那是我工作以来的一次蜕变,也是我的新闻从业之路的一个节点”。
而这第一次“触震”的经历,在迎来大家肯定的同时,也给孙铁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海水是深蓝发黑的,水深达1000米左右,所谓‘无风三尺浪’。我们当时所坐的船大概两千多吨,但在海上就像一片树叶……”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出海的体验,孙铁翔说:“我们这种陆地动物到了那儿,真是不好受。如果船上有老鼠,老鼠都会难受地跳海。”
又是一个“第一次”。这一次,是2012年9月,正值中日关系高度紧张的时期。这一次报道任务很特殊,“大家都在掂量,不论是出海的天气条件,还是可能出现的中日直接对峙的突发情况,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报道。”
有过突发事件报道经验的孙铁翔,又一次被派往一线——随中国海监船赶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宣誓主权。但对于孙铁翔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报道,而是当时爱人已怀有9个月的身孕。孙铁翔说,父母和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大的动力。
的确,正如孙铁翔的妻子所说,能去钓鱼岛看看,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机会;也只有亲自去到钓鱼岛海域,才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受不平凡的人生。
“后来我们遇到一次过境的台风,虽然只是过境,当时的浪也有七八米高。那两天啥事都没干,就在床上躺着,只有躺着才不晕,其他姿势都不行……”孙铁翔说:“当时才知道,最难的不是报道,是对出海很不适应。”
如果说,在钓鱼岛海域对深海航行的不适应和对巨浪的恐惧,是继“触震”后新的困难,那么在西沙群岛经历中越船只“真刀真枪”撞击出的火花,就是更升一级的挑战。
碎石滑落、深海巨浪、船只相撞……孙铁翔说,几乎每一次报道突发事件,也都会面临新的情况、新的困难,但“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总会遇到一些一般的困难,但不管什么困难,只要正确地面对它,耐心解决它,不论成功与否,最终都会有收获。”
“责任 坚韧 担当” 在前行对路上坚守
2014年5月12日,孙铁翔在西沙群岛海域对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任务进行报道。本人供图
每一次的突发事件报道都充满惊险,当被问及每一次经历惊险的过后,是后怕还是更有勇气,孙铁翔坦言,两者皆有。
“首先是后怕。不论去哪(报道),每当回程的飞机在北京降落,心的石头就落地了,心想‘终于又回来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后怕。”但也因为每一次后怕之后的坚持,孙铁翔在一个个惊险的时刻,见证且践行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责任”“坚韧”“担当”。
孙铁翔曾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评选中,用这三个词分别形容他在北川、钓鱼岛海域和西沙群岛海域报道时采访的三位主人公。之所以能说好这三位主人公的故事,孙铁翔表示,在这三位被采访者的故事里,他自己不是局外人,是参与者。
“汶川地震,和王凯一起进到最危险的地方;在钓鱼岛,和王云在同一条船上漂了二十多天;在西沙群岛,跟着王喜武,在海警船上经历中越船只间的冲突、撞击等等……”孙铁翔说,虽然职业不同,对于“责任”“坚韧”“担当”的表现也存在差异,但任何职业,都需要坚持这三种精神。
孙铁翔说,在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王凯的责任,中国海监83船船长王云的坚韧,“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行动指挥员、中国海警局支队长王喜武的担当过后,他感触最深的是“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职责”。孙铁翔认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走过的路上,讲述所遇之人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就是记者的责任。
在讲述故事、记录时代的路上,孙铁翔始终不忘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员。“遇到事,不管能帮上多少,但至少能站出来,这也是一种担当。”
“那一次是芦山地震,当时在宝兴县因为大雨好几个救灾帐篷倒塌,很多人都被压在底下,一个干部说:‘党员站出来,跟我走’。”孙铁翔说,“党员”这个称呼让他内心为之一振,他也站了出来。干部说:“你不用来,你是来报道的。”孙铁翔坚定地表示,“但我也是党员”。
面对突发事件的危险,孙铁翔说:“因为心中有道义和责任,所以新闻人真诚而无畏。”而作为一名党员,敢于担当,更是必备的品质。
忠实记录事实 感知人间冷暖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华社调研,孙铁翔作为基层记者代表向总书记汇报新春走基层采访情况。本人供图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调研。在新华社,总书记连线河南记者、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听取了新春走基层记者的汇报。孙铁翔,就是那位向总书记汇报正定县塔元庄村民生活现状的记者。
“我们部门平时就主要负责所有中央领导人的报道,习总书记一进来,我们就说‘欢迎回家’,那一幕很温暖。”孙铁翔介绍,当他将一副约一米多长的正定县塔元庄村民的全家福拿到总书记面前时,总书记十分高兴,并鼓励孙铁翔和在场的记者们要多下基层走走看看,接接地气。
在孙铁翔看来,总书记的肯定,既是对于记者下基层的重视,更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激励。回忆当天下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孙铁翔说:“总书记提出的四十八个字,我们都明白它的分量。我们这个国家,不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我们新闻舆论工作也一样,每个阶段都会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调整,在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下,新闻舆论工作必定要经过这样一个改革的时期,重新制定目标,也给我们重新制定了任务。”
刚刚完成建党95周年大会报道任务的孙铁翔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总书记的讲话提纲挈领,为党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对每个普通党员来说,要求我们不忘过去、总结过去,同时对于今后我们的工作是一种鞭策。”
谈到对于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理想,孙铁翔说:“我的新闻理想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忠于时代的最真实的见证者、最全面的记录者,和最及时的传播者。”
回想当年放弃政府部门、银行等单位而选择新华社,孙铁翔说,只因为当时的一位老领导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实现更大价值,就来新华社。”孙铁翔也清晰地记得,当拿到记者证的那一刻,领导对他说的那句“这就是责任”。 (中国青年网记者 黄昂瑾)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