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灾难考验一切政绩

2016年07月04日 11:20:09  来源:光明网
字号:    

  光明网评论员:武汉突发特大洪水。

  湖北梅雨期第四轮强降水天气,已造成湖北包括武汉在内16市53县的近三百万人受灾。其中,武汉普降暴雨,新洲举水河河水暴涨,凤凰、三店堤防溃口。严重渍水、山体滑坡、交通中断、院墙倒塌等令人揪心的消息陆续从武汉当地传来。

  强降雨同样带来了舆论的洪水,武汉政府的城市排水建设和以之为基础的防灾抗灾能力,受到了二者的共同检视。两个消息正在舆论场上引起波澜,一则是,武汉溃堤被曝20多年未加固,凤凰镇地方承认确实年久失修;二则是,武汉水务局被曝花费3年时间、投入130个亿,进行“中心城区排水设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当年宣传时曾语气笃定宣称告别“看海”。如今,面对市内汪洋,网民质疑“130个亿打水漂”。

  细究起来,估计其中各有原委。一般堤坝二十年未加固,很可能有历史原因和财政配套的难处;130个亿的“行动计划”恰好在三年完成的时间点上被打脸,也可以解释为目前武汉的日降雨量超出了计划中所提的“200毫米以内”的排水能力。只是即便如此,对施政者的批评与检视仍然是合理的,供养政府的纳税人有资格要求公共规划和政策实现最大效力、富含前瞻性,能足以应对极端而不仅仅是正常的状态;130个亿的广义出资者,也有权利评估这些钱是否花对了地方、花出了效果、花到了预期。

  总会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种批评是在冒犯当地“人民”,在救灾动员中添乱不帮忙。且不说“人民”这个词汇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集体意见、被某个写作者随便代表,仅仅“添乱”和“帮忙”的逻辑就不是一种现代政治思维。但是,接受公众严格监督和苛刻批评,并从中导出施政方向,不仅是政府行为的规则,更是一个政府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更何况,批评还谈不上苛刻。“中心城区积水很快排掉”的成果并不能让“八人遇难”变得无足轻重,武警消防和医务工作者的兢兢业业、大爱奉献同样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城市基建的公共议题。因两个后者产生的批评,和对两个前者的肯定没有什么冲突。既然批评不能掩盖成绩,不能抹杀“总体情况是好的”,那么总体性的进步、大概率上的成绩,一样不能掩盖问题,不能掩盖哪怕一个人的遇难、哪怕一个家庭的受灾。

  此次武汉受灾,让人们联想起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值得琢磨一下,中国社会面对同样的情况有了哪些不同?肯定有防灾减灾能力的巨大进步、调动统筹上的效率提升,这其实在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诸地的救灾中体现出来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水位”的提升,即人们能在“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感动之外,追问每一个生命逝去的原因,追问公共财政每一笔钱的去向。虽然这种追问有时是原始的、粗糙的、应激性的,但恰是这种追问意识和施政者对这种追问的重视,在过去二十年中推动着中国社会艰难转型。

  灾难考验一切政绩,公众批评就是这种考验的具象化。就像人类从天灾中不断发展防灾生存的能力一样,各地、各部门也只能在批评中日臻廉洁型、服务型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