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记者郭翔宇)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据了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出台制定高温津贴标准。但据媒体披露,各地发放名目、标准等仍有较大差异。那么,各省的高温补贴政策都有哪些差别?高温补贴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呢?
最近特别是南方地区,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几乎已经是常态。所谓高温津贴,其实是针对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额外消耗劳动的补偿,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工作时,或者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的温度降低到33度以下的,就应当发放高温津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出台了相关的高温津贴政策。其中,北京室外露天工人的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相对比较高。在33度以上室内工作的,则每人每月是不低于120元。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则都维持在200元左右。据了解,多个省份多年没有调整过这个标准。另外,各地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也因气候差异有所不同,多数北方地区发放周期是每年的6-9月,而周期最长也是最南边的海南省发放周期长达7个月。
每年夏天,“高温津贴”都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过这么多年的舆论宣传,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动落实发放高温津贴的政策。不过据观察,在一些人员流动比较大以及中小企业中,高温津贴政策确实出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一些经常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建筑工人,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他们反映说,自己并不清楚每月发放的工资里有没有高温津贴。据反映,这个情况在建筑领域、流通性领域普遍存在。
此外,因为每个省发放高温津贴的发放原则不同,也非常容易造成漏发、少发的情况。在已经公布政策的这28个省中,有13个省是按照月来发放的。有13个省是按照天数来发放的。其中一个省既可以按照天数,也可以按照月数来发放。还有一个省是按照小时来发放。不少企业表示,并不清楚所在省份高温津贴到底是按照哪个标准,怎样来计算,也确实容易出现发放差异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