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国平:形成优良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2016年06月15日 15:36:58  来源:中国网
字号:    

  ——七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从4月的网信工作座谈会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到5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密集面向知识分子发出号召、作出鼓励、提出期望。言语之间的拳拳深情、殷殷期盼,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发出“又一个春天来了”的由衷赞叹。其中,总书记关于“形成良好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的号召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

  明确的问题导向是总书记此番针对学风问题讲话的鲜明特征。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不良之风:弄虚造假、“近亲繁殖”、学术腐败 从学术泰斗到普通学子无不对此深恶痛绝。以至于在不少网民眼中,教授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可以说,学风问题一日不解决,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科研技术领域,都难以完全激发和释放出广大知识分子的活力动力。

  扭转学术不良之风的关键在于什么?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首先要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从踏进学术之门伊始,就应当明确自己搞学术、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索之心和“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时刻挂在心间,才能不惧诱惑、不怕寂寞。如果嘴上说的是多拿项目多出成果,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名利双收,那么前行的道路只会越来越窄。实际上,为了不辱使命、救死扶伤发现青蒿素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坐了十年“冷板凳”,没发一篇论文的“诺奖级”非名校副教授韩春雨,这些榜样都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当代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对待学术研究、如何对待使命责任。

  诚然,仅仅依靠道德说教,优良的学风不会一蹴而就。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根本上还要革除学术界固有的积弊顽疾,建立起正向激励的体制机制。学术科研面前,最怕短视病和功利心占了上风。如果只把能不能尽快投产、短期盈利作为衡量标准,而对那些需要长时间试错,积累质变的基础研究冷眼相待;如果总用论文发表的篇数、行政级别的高低来评估知识分子的绩效,那就只能换来浮夸风、攀比风、造假风乃至对优秀人才的逆向淘汰。要知道,许多科技领域的“无用之用”实乃大用——没有孟德尔“不务正业”发现的遗传规律,何谈基因技术?没有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的大胆探究,哪来核电技术?还要知道,科研既不是流水线,也不是机械化大生产。必须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行政工作、科研经费、评价体系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知识分子把大量精力花在拉关系、抢项目、评职称上。同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还少不了有牙齿的硬措施。要通过制度和不徇私情的铁面执纪,让滥竽充数、心术不正的学术骗子、贩子们彻底丧失拉大旗作虎皮的机会和空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术科研的成大成者,无不是实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高度统一。只有真正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起“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中国学术界的春天才能实现春色满园、春意盎然的大繁荣大发展。(国平)

[责任编辑:郭碧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