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需把握 四个平衡

2016年01月07日 13:01:58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吴青熹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笔谈

  “四个全面”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背景对国家未来改革方向、发展道路的系统思考,又是其对我们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总体部署。中央多次提出要深入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并将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我们认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难点在于分寸的把握,实践中需着力把握好四个平衡。

  创新和初心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引进、借鉴和创新西方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的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西方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的涌入,激起了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和震荡。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错成本太高。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慎终殊为不易,难就难在人们常常因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富裕、让民族振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能把提高国力的手段与推行改革的意图混为一谈。转型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充分证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家治理过程中盲目的拿来主义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得以始终。“四个全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藉此坚守希望党永不变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初心。

  地方和中央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通过政绩考核和政策扶持来调控和激励地方,形成了晋升锦标赛式的央地关系。由于经济绩效排名对地方官相对政治位置、财政激励及控制权收益的影响立竿见影,而“四个全面”则是一项长期、艰巨、触及地方利益的工作,成效难以量化。因此,有人认为把精力投入政治工作会直接影响任期收益,还有人认为千秋功过最终还是以老百姓收入是否增长为准。这种央地间视角的差异正是政令推进过程中,运动式响应、模糊化解读和间歇式推进现象时有发生的原因。

  “四个全面”的提出,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考核标准的变化,即考核指标由单一的经济排名向着对党忠诚、人民拥护、绿色生态和经济绩效并重转变。单指标的制度设计容易将地方工作重心片面化,只关注局部利益,而“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则为全体官员指明了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看问题的全局观,表明了中央意在锤炼地方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怀。为增强实效,实践中应着重从全局高度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党政间、央地间、区域间的协同。

  私利和公权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思想的驱使下,公权力开始被定价,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筹码。有人认为自己所劳大于所得,额外拿点是合理的;有人认为大家都这么做,不做就是吃亏;甚至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利益刺激才有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管的太紧就没法开展工作。都认为公权私用是大问题,都认为亟需整改,但一旦真触及自身利益,就发现:部分人的改不是真要废除公权交易,而是要废除交易过程中的定价不一致。这也正是“四个全面”推行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撂挑子不作为、缺乏工作热情的深层次原因。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四个全面”的意义在于提醒每个党员干部:对公权力应时时抱有敬畏之心,不能忘记权力来自于人民,你的才华和能力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人民给予了你展示的平台。当然,在推行“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在严肃公权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党员干部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并通过激励和问责并用的方式把它们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一方面,在利益分配上不搞一刀切,可以参照工作实绩,用多样化的利益杠杆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规范监督和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关系与制度的平衡。关系文化是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借关系谈感情、借感情谈事情、借事情来完成利益交换已成为全社会司空见惯、深恶痛绝却不得不做、甚至会主动去做的行为。久而久之,不走关系办不成事的思想深入人心,逐渐形成各种团伙帮派和利益集团,并进一步混淆了整个社会对合理与不合理的评判标准。在此形势下,推行“四个全面”面临两难选择:制度过严,大家不适应,影响工作积极性,制度过宽,缺乏威慑力,很容易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科学化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方针,也是平衡关系和制度的理想抓手,落实到“四个全面”过程中:一是标准要科学,要结合国外现代化的治理经验和现实的国情党情,拿出实实在在、易于落地、便于量化的考核标准;二是执行要科学:要结合中央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方针,将原有各项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层层落实主体责任;三是考核要科学:要把考核与问责结合起来、一视同仁,不搞过场化考核,做到真严、敢严、长严;最后,还要时时警惕以科学化为名,形成新的更隐蔽的潜规则和圈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