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回顾:嫦娥1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3年12月16日 08:53 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回顾:嫦娥1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观看嫦娥一号发射

西昌月城,涌入的人群

本报记者与搭载嫦娥一号的火箭 林云龙摄

    “‘嫦娥一号’在中国奔月史上是零的突破,‘嫦娥二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是开路先锋。很快,过不了多久,‘嫦娥三号’要实现月面软着陆。” 3年前,“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这个梦想就在前天晚上由“嫦娥三号”实现了。

    “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嫦娥三号将进行中国航天领域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程。”这是之前记者采访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时,他对记者说过的话。

    当时欧阳自远院士就说,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经过了280小时的太空跋涉,才到达月球轨道。而经过嫦娥二号“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技术的探索,嫦娥三号奔月时间,将比嫦娥一号整整减少7天。

    果然,嫦娥三号发射后,只用了112小时,就抵达了36.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

    嫦娥一号获得了第一张全月图,嫦娥二号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三步走三级跳,这是一次完美的接力。

    早在6年前,本报就已经关注中国的探月工程,记者在2007年9月、10月分两次赶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记录了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发射——“嫦娥一号”奔月的全过程。

    西昌别名叫“月城”,那个地方有田园美景

    还记得,第一次探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在2007年9月,记者一行三人从杭州出发时,正值台风来临之际,飞机在狂风大雨中起飞,惊出大家一身冷汗。

    辗转两趟飞机,包了一辆车子,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一行人心头一阵郁闷,感慨此行不易啊!不过,这个地方还真美,到处是田园风景,古朴的人文风情与现代尖端科技奇妙地融合成一幅画。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在山里,离西昌城有一段距离。去发射中心的这条小路,两边尽是随风摇曳的稻田,或是一片被大大的水晶石榴挂得弯了枝的石榴树,间或出现一些充满彝家风情的泥土垒墙的木梁瓦房。

    我们坐在汽车里,不时越过牛车、骡车,还有背着背篓的大妈。路边偶尔冒出些林立的电线杆,那是用于运输火箭的铁路专用道。

    这里的夜晚,天空是如此的纯净,月亮是如此的明亮!这里是“嫦娥奔月”的好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别名叫“月城”。

    我们到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门口时,有一个场景很震撼。大门靠里的一头,是发射中心的核心区域,发射塔架就矗立在不远处。门口岗哨警戒严密,不能拍照。而在门外头,大概50米处,有几个彝族老妈妈正在晒谷子,她们不会说普通话,也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说自己的名字,更不会写字,但她们会对着记者,用手指指向发射场,再指指天空,意思是“要发射啦!”

    “嫦娥一号”发射总指挥,是半个浙江老乡

    叶培建是“嫦娥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他说,有两个地方来的朋友,他一定会抽出时间见一见。一是江苏泰兴、他的故乡;二是浙江,小学、中学和大学,他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

    叶培建出生在江苏,但一直怀念杭州,说“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人生的出发地。”他7岁那年,跟随部队的父母来到杭州,从此辗转杭州西湖小学、杭四中、湖州一中、湖州中学、浙江大学等地,在浙江整整呆了15年。

    当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到叶培建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他的日程安排,几乎以分钟为单位。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压力下,他依然谈笑风生。

    他说:“发射‘嫦娥一号’这一步对中国来说很重要,是一个航天国家,走向深空探测的必经之路,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体,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可以加深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在他的宿舍里,贴了一张大大的工作计划图,上面记录了每一天要干的事,每完成一项任务,他就在上面画一个小红旗。他说:“对一个总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单项技术,而是技术集成、系统工程。如何在一个大系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个科学家面对单个科学研究的问题,一个人一支笔做不了,它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

    离发射场最近的村子,村民抬头就能看发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边上有一个叫麻叶林村的村子,离火箭发射架只有1.5公里。每逢发射,村子里1000多村民,就要撤离。

    在“嫦娥一号”发射前一天晚上,记者进驻该村,在一户村民家过夜,并在撤离过程中与村民一同近距离见证“嫦娥一号”升空。

    在记者眼里,这个村是全中国最让人羡慕的地方,每逢发射,村民只要走出家门,往空地上一站,就能现场看发射。这里成为全中国最佳的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地方。

    由于距离发射场太近,一般在发射前2小时,村民需要撤离到安全地带。记者进驻的村民家,主人就有一个任务,提前通知他们家附近的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及时撤离。

    也许是看“现场发射”次数太多了,很多村民对这种撤离司空见惯,时间到了,还有一些村民待在家里干自己的活。

    记者就看到一个村民,“嫦娥一号”已经点火升空了,她还在弄自家的篱笆。这位村民说,这些年发射很多,成功率很高,大家都习惯这样了。

    那一刻,记者还清晰记得:刹那间,一团耀眼的红色火球在眼前炸开,白色云烟从火箭底部腾空而起。可我们听不到巨响,没有一点儿声音!两三秒之后,一声巨响如狂风般迎面扑来,瞬间将我们全部包围。

    “嫦娥一号”,就这样从我的头顶飞过,钻进云层,落下一阵“啪啪啪”的响声。(本报记者 梁建伟)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泰石正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泰石正

原稿件来源:钱江晚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