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东莞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扫描

2013年11月25日 20:2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用同一种制度覆盖本地人与外地人——东莞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扫描

    新华网广州11月25日电(记者 陈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记者日前在东莞调研感受到,在这个外来人口近4倍于本地人口的“世界工厂”,决定在当地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与期待,当地政府也更加获得了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与激情,正在蓄势待发地掀起新一轮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公共服务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

    外地人不能被政策抛弃

    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的脑海里,有一组数据格外清晰无误:东莞829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高达642万人。加上流动人口,东莞有着接近千万人口规模,人口倒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跟记者聊起决定中涉及公共服务的内容,徐建华说,东莞外来人口几近4倍于本地人口的最大市情是我们一直以来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现在外来人口表现出公共服务期待高、社会融入愿望高等新特点,更加促使我们要从更深广的领域谋求覆盖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服务新政。

    徐建华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遭遇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等严峻考验,政府支出压力增大,但财政蛋糕切向民生的份额却会不减反增。特别是在政策的制定上淡化户籍身份,力求所有在东莞耕耘奋斗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待遇,推动外地人入户入学住房医疗等领域与本地人同城待遇,实现社会公平。“如果这个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被政策抛弃,就是东莞对历史的背叛,就是对未来的放弃!”

    以同等待遇促社会融合

    江西人何香芹在东莞南城一家商贸公司打拼了12年,今年11月通过积分入户的方式顺利落下了本地户口。“东莞从此真的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而且我相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精神也一定会让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更加扎实地推进,以后外地人在东莞会生活得更好!”

    除了积分制入户,东莞还有非常多的公共服务是无需东莞户口就可享受到的。子女入学与医疗保障等往往是外来务工人员受到户籍影响最深的现实难题。今年2月,东莞推出以积分制形式让外来务工者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据东莞市市长袁宝成介绍,“通过积分制入学的方法,目前,公办学校共招收14.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占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总数30.4万人口的46.7%。”

    而当地政府给外地人更大的政策红利则是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不久正式实施的全民医保新政策。“不管是外来打工者、农民、机关干部……我们都公正公平地用一个医保制度来覆盖,采取统一缴费、统一待遇,人人都能公平地参加医保。”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说。

    刚刚出院的广西人李女士则享受到了新医保政策的利好,其因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入院治疗,共花费了20.5万元医疗费。按原来的医保政策,李女士只可享受10.5万元的报销费用,但按新政策,与本地人同等待遇,李女士享受了14.8万余元的报销费用,个人自费金额从近10万元降到5.7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从51%提高到72%。

    如今,在623万东莞医保参保人中,有近50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参保人数的80%。

    幸福感来源于社会公平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关于外来务工群体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内容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数据显示,由于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入扎实,外来务工者在东莞生活的幸福感正达到历史最高峰。

    “这种幸福感来自于近年来收入的提高、同城待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这种覆盖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公共服务所给予人的社会公平感,让外地人在东莞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感受到了幸福的希望。”广东省首批农工人大代表郑小琼对此认为,她也曾经是东莞工厂里一名流水线生产工。

    11月6日,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授牌。尽管东莞在打破户籍限制实施公共服务的诸多实践走在全国之先,但创新从未止步。

    袁宝成表示:“乘着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暖风,我们将继续探索覆盖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如在住房方面,未来将主要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方式,如‘积分制入住’等创新手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用同一种制度覆盖本地人与外地人,让本地人外地人在东莞都是一家人!”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泰石正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泰石正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