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满怀改革信心坚定前行

2013年11月08日 09:14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李 亮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过去20年农村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确立了未来“三农”改革发展的方向。

    20年前,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2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十五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总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由“大包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我国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表述的嬗变,反映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十五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原则。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发展家庭农场也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

    199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那一年,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十五届三中全会因时因势提出,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的高度重视,既是过去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也为后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连续出台的10个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从“农村税费改革”、“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为“三农”发展注入活力。为开拓农村市场,我国先后实行了“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农超对接”等工程,多层次深度耕耘农村市场,为扩内需构筑了坚实基础。

    1998年前后是我国“三农”发展陷入相对低谷的一个时期,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民负担较重。十五届三中全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强调:“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细读这些论述,字字千钧,字里行间清晰可见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

    我国“三农”改革发展的历程从来不平坦,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都会面临许多新问题。15年前我国“三农”发展形势复杂艰难,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三农”必将还会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增强改革信心,才能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泰石正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泰石正

原稿件来源:经济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