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马学玲)4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中国能源活动CO?排放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约为85.6亿吨CO?e。
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能源活动CO?排放2025年前后达峰值
绿皮书指出,中国能源活动CO?排放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约为85.6亿吨CO?e。但这样的分析的前提是: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时相比1990年减排30%~35%,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进行强有力的减排行动。
“这个前提的可能性存在,但似乎也很困难。这样就是说,如果要实现全球2℃升温的控制目标,中国有可能要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绿皮书如是分析。
绿皮书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在2020年之前发生重大变化。绝大部分高耗能工业产品产量在2020年之前达到生产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此外,从政策环境上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内行动目标。
“中国可以做得更好,一方面需要在今后两个五年计划内继续推行现有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政策,并努力推进低碳发展,提倡低碳交通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碳金融、碳市场等国际合作,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绿皮书如是支招。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
绿皮书认为,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以及23座五百万人口的城市。
“为此,未来20年中国需要修建400亿平方米的建筑,这样的规模堪比十个纽约市的大楼数量。”绿皮书指出,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诸多挑战,并将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绿皮书指出,为了满足投资需求,届时,中国城市将消耗全球能源的20%,并消耗最高可达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
“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绿皮书指出,这种工业化能耗强度高,排斥就业,污染环境,限制了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高碳锁定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绿皮书指出,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一段时期内很难改变。避免高碳锁定效应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矛盾日益突出
绿皮书指出,中国城市排放的CO?占全国的90%,排放SO?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排放的CO?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因此,中国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禀赋的制约,二是发展阶段的制约,三是节约能源和减排CO?的潜力大。
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城市用于交通和建筑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很多,但城市生产端能耗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相应的人均CO?排放量却比发达国家的城市高出很多。
“目前,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和香港等大城市的人均CO?排放量均超过了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
另外,中国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的运行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工业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5%~20%,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欧洲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中小城市需要面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选择困境
绿皮书指出,很多中小城市经常面临发展优先领域的选择困境,即使一些已经显示出强烈政治意愿希望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小城市也需要在长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和短期的GDP增长目标之间做出选择。
绿皮书认为,随着大城市房价高企、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企业成本快速上升,迫使企业搬迁到中小城市,很多中小城市凭借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和优越的资源禀赋承接了大量从东部沿海转移的产业。
“但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相对落后,很难吸引到高科技无污染的产业。”绿皮书指出。
“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作为城镇化发展重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否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皮书指出,同大中型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低碳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小城市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
绿皮书支招称,中小城市不具备大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历史机遇,只有根据其自身特点、基本能力和资源禀赋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发展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