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冯骥才:刹住奢靡之风体现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

2013年09月10日 11:33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字号:       转发 打印

冯骥才

  过节要体现节日精神

  说到节日,应该说老百姓是非常在乎节日的。一个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我们有国家和传统两种节日。国家的节日有,国庆、党的生日、劳动节等等。比如国庆节要体现国家的精神,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到”国家,这是一个问题。

  国家的节日是法定的,传统的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潮。我国的五千年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天人合一”。大自然以春夏秋冬为一年,它既是生产的一轮,也是生活的一轮。所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决不只是吃喝和送礼。比如说,春节,旧的一轮走了,新的一轮来了,在这个时候要除旧迎新。在迎接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人民总是要把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人间团圆、和谐与幸福,对生活的各式各样的渴求,都放在年里,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说,节日的本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生活。比如现在,一些人跑到城里工作,生活得不错,物质条件较舒适。到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因为感情的需要。在那个日子里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吃,人们当然要吃得好一点,因为过去吃得不好。过年吃得好一些,好把平常对生活的理想变成一种现实,享受现实也更享受理想。至于送礼,说句实话,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压岁钱多少也不重要,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情的载体,礼轻意重。今年,我在牛津大学对中国的留学生说,你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吗?在除夕之夜,如果你们回不了家,给爹妈打电话的时候,连声音与平常打电话的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分外亲切。为什么?那是你身上中华民族文化的“DNA”在发作了。在传统的节日里,实际上是我们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与爆发。我说过一句话:节日,是不需要政府和国家花一分钱,老百姓自己去增加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日子。

  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

  两节将临,刹奢靡之风,扬清抑浊,非常必要。不然这几天应该是大花钱、花大钱的日子,“月饼战”应该就要打响了。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的高峰。我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我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

  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从我做文化工作来讲,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反对奢靡之风,必需反省我们的价值观,因为这种坏风气还是从扭曲的价值观中来的。前年全国政协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我:“什么是国家价值观?”我说:“国家的价值观不能由我说,应该由国家来说。我只知道什么是不能写进国家价值观里的。反正有一个字是不能写入国家价值观,这个字就是‘钱’字。”会上有一位委员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我们国家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不够。”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而价值观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终极的追求。”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坏的风气就一定会起来,从政风官风到民风世风,甚至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下降。我觉得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官员的价值观。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了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所以,刹住它绝对是正确的,从知识界到社会各界和老百姓都十分赞同。

  党中央做到了老百姓的希望里

  应该说,老百姓和党中央的想法和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党中央的做法完全做到了老百姓的希望里。然而,现在老百姓心里边的想法也要看到。中国人有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现在是“党在做,老百姓在看”,想法、办法再好,但是到了地方,它是会被“变通”的。现在,各地都在雷厉风行地改变作风,但是主动地改还是被动地改?会不会是把一种形式主义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主义,从一种极端变成另外一种极端?如果价值观问题还在,观念没改,作风一时改了,仍有“回潮”的可能甚至必然。老百姓担心这个问题,存有疑虑。老百姓的担心是对的。我觉得我们能否确立真正的威信正在这个地方,这是关键的一个问题。中央现在抓的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我生活在百姓之中,深知中央的做法对老百姓是有触动的,他不见得会说出来,但是他在观察,却不是观望,老百姓是有立场的,老百姓对“四风”深恶痛绝,对禁绝“四风”心怀期望,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失望,这需要勒住绳索不放松,还需要制度上严格切实的规范,需要体制上得力的保证,还需要真正的、有效的、长期的监督机制。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