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记者走基层——“龙龙书记”

2013年08月20日 14:3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原标题:记者走基层——“龙龙书记”

    头戴一顶草帽,脚穿一双军绿色胶鞋,踩着一辆单车,顶着烈日,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7月31日上午11点多,江西省宜黄县黎溪镇党委书记杨越武急匆匆地出发了。

    快到午饭时间了,他这是要去哪儿?“顾不上吃饭了,得去几个村里看看。”他说。据了解,由于今年高温少雨,有几个村的沟渠水量太少,有的已经接近干涸,忙着种晚稻的村民们心急如焚。

    通往村组的道路虽然经过水泥硬化,但仍然有些崎岖不平,自行车颠来颠去,记者没骑几分钟就已经大汗淋漓,可杨越武的车子却一直保持“高速运行”。“我着急啊!”杨越武急切地说。除此之外,竟然一路无话。

    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桐源村。

    “××来了、××来了……”聚在村委会大院等待的一些村民面露喜色,异口同声。由于是方言,记者实在听不懂,便问随行的镇纪委书记邵荣华他们在说什么。

    邵荣华说,村民是说“龙龙来了”。

    “龙龙是谁?”

    “龙龙是杨书记的小名,他在这里工作近20年了,老百姓几乎都认识他,也都习惯了喊他的小名,要么叫龙龙书记,要么就直呼龙龙……”

    几句话的工夫,杨越武已经和村干部、村民径直走出了村委会大院,边走边和村民用方言交流着,还不时拿出手机打电话。在香塘组的稻田边,记者看到有的沟渠已经断流,有200多亩稻田严重缺水,一些插好秧苗的稻田里,也是干巴巴的。

    沿着一段沟渠走了不一会儿,村民们便各自回家了。杨越武告诉记者,他已经答应村民以最快的速度协调上游水库放水,并且加大投入,改造重修老化的沟渠,刚才已经打电话安排专人督办。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我们信得过龙龙。”

    此时已是中午12点多,杨越武又和记者上路了。在九车村,我们遇到了包村干部、副镇长罗俊明。罗俊明一大早就到了村里,已经走了三个村组。他向杨越武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得知这个村的干旱并不严重,杨越武终于松了口气。

    在村委会大院里,杨越武见到了一位从福建过来包地种植烟草和良种水稻的“老板”,仔细询问了烤烟的质量、分拣的进度,并向他承诺一定解决好用水问题,不耽误种水稻。

    ……

    回镇里的路上,杨越武终于放慢速度,打开了话匣子。

    “是不是跟你们想的不一样,不值得报道啊?”他问。

    没等记者回答,他又说:“我们乡镇干部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杂七杂八,在你们看来鸡毛蒜皮的事情……”

    “不能这么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你们领导干部来说是这样,对我们记者来说也是这样……”记者答。

    “谢谢理解!”杨越武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的不容易啊!”

    杨越武介绍说, 2011年6月,梨溪镇花了1.2万元购置了36辆自行车,镇里干部一人一辆。“以前我们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转’走了人气,‘隔’出了距离。骑自行车就不同了,随停随看随问,和老百姓距离拉近了。”

    在一个路口,一辆小型电动三轮车载着四个人疾驰而来。杨越武看到后又是大声吆喝又是打手势。电动车停下后,杨越武提醒他们不要载这么多人,要注意安全。

    骑车人说老母亲病了,带她去镇上看病。杨越武立刻停放好自行车,来到老人跟前,关切地询问。

    得知老人没有大碍,杨越武转身去骑车。

    就在这时,记者又听到那句陌生而又熟悉的方言:“谢谢龙龙……”(贾亮)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泰石正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泰石正

原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