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天上午,深圳航空、东方航空、吉祥航空的5架飞往深圳的航班先后接到恐吓信息,称飞机上有炸弹。机场和航空公司立即启动预案,涉事的5架航班紧急变更飞行计划,分别备降、返航或推迟起飞。中国民航局通报,这5起非法干扰信息均为虚假恐怖信息。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全力追查犯罪嫌疑人。虽然是一场虚惊,但民航遭遇恐吓威胁已经不是第一次。这种行为不仅对民航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情绪。为什么近年来虚假恐吓民航事件屡有发生,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防范才能还大家一个平安的空中环境。日常中小小的善意的谎言我们可以原谅,但有些谣言,却是不可重来,也最好不要重来!
民航频遭“诈弹”
昨日,5架客机接到匿名电话声称飞机内隐藏炸弹
昨日上午遭遇虚假恐吓信息的五架航班信息
【事件回放】
昨天上午,深圳航空、东方航空、吉祥航空的5架飞往深圳的航班先后接到恐吓信息,称飞机上有炸弹。机场和航空公司立即启动预案,涉事的5架航班紧急变更飞行计划,分别备降、返航或推迟起飞。它们的具体情况分别是:
深航ZH9866 吉祥HO1111 起飞不久返航
昨日,南京禄口机场以及机场警方有关人士表示,深航ZH9866载有160余名乘客,7时48分起飞后7分钟,7时55分机场候机楼派出所接到一男子匿名电话称深航ZH9866上有炸弹,随即电话挂断。考虑到飞机刚起飞不久,警方要求飞机返航,并且调派消防车、救护车赶往机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排查,并未在返航飞机上发现炸弹及相关不安全物品。深航方面随后安排一架新飞机执行ZH9866航班任务,飞机最终12时11分起飞,14时30分安全降落在深圳。
吉祥航空一架受威胁的航班也采取了返航措施:8时17分起飞的HO1111航班返航上海虹桥机场后,排查中未发现可疑目标。11时48分换机再次起飞,13时51分安全降落深圳。
深航ZH9243 东航MU2325 中途降落安检
昨日7时56分,西安咸阳机场旅客服务电话于7时40分接到一个男性人员匿名电话称ZH9243航班上有炸弹,接线员进一步询问时,其挂断电话。该航班已于7时32分从咸阳机场起飞,机组先是要求返航,后经机场领导协调,机组决定备降桂林两江机场。备降桂林后,经排查后并未发现可疑物品,深航方面也紧急从深圳调派一架飞机前去接送滞留乘客,146名乘客于昨天16时20分安全抵达深圳。
8时15分,咸阳机场运行中心指挥室接到东航兰州签派来电称,他们接到电话报告MU2325航班上有炸弹,该航班预计8时25分在咸阳机场落地。
机场立即启动炸弹威胁航班应急预案,8时25分飞机落地后,机场公安、安检和各保障单位到达现场,按照程序对旅客、行李、货物和飞机逐项进行安全检查,未发现异常。飞机延迟两个多小时起飞,14时05分安全降落深圳。
深航ZH9889 延迟150分钟起飞
昨日,首都警方接报后,立即疏散ZH9889航班上的所有乘客,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排查未发现不安全因素,机上乘客重新经过安检后再次登机,并于昨天10时27分起飞,13时27分安全抵达目的地。
【最新进展】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报道,经查实,5月15日上午8时起,深航等三家航空公司的5架航班遭遇的电话威胁均为虚假恐怖信息。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全力追查犯罪嫌疑人。
【同类事件追溯】
2012年10月8日,南航一航班因收到匿名威胁信息,紧急备降。次日,国航两架航班又相继遭遇威胁。从2012年8月29日国航遭威胁起,42天内,已有5架航班“中招”,密度罕见。媒体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公开披露的国内航班受威胁影响事件不下10起。事后发现,肇事者却几乎全是“虚晃一枪”。
“诈弹”给民航带来困扰
在人们纷纷愤慨民航频遭虚假恐吓威胁信息干扰的现象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年来,尤其这两年里,这类事件更加频繁发生。在事后公安机关的案件侦破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犯罪分子制造恐吓信息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深究根本,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犯罪成本过低。
【直接原因】
中国民航大学李晓津教授指出,飞机恐吓事件大体有3种原因:一种是出于某种主观目的,想阻碍或延误飞机起飞的;一种是乘客因种种原因,假报警对航空公司宣泄不满情绪;还有一些人纯粹是因为恶作剧或者精神有问题而恐吓航空公司。
统计显示,九成以上的恐吓者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这些年轻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相关案例:
2012年8月30日晚,29岁的熊毅致电深圳机场客服称,自己在刚起飞的ZH9706航班上放了爆炸物,45分钟后爆炸,导致该航班紧急备降武汉天河机场。44小时后,熊毅在东莞被抓获。他的一个虚假信息导致71名乘客行程延误,深航直接经济损失至少30万元,但他事后坦承,自己拨打“诈弹”电话,只是为了阻止债主“索债”。
2012年10月9日,国航CA4111次航班由拉萨起飞经停成都飞往北京,飞机起飞前接到匿名恐吓电话,被迫重新安检,航班延误4个多小时后才得以起飞。据悉,制造这两起飞机恐吓事件的犯罪嫌疑人是16岁的陈某,在讯问过程中,警方发现陈某有一定的精神障碍,于是对其做了相关的鉴定。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发现他有“世界末日”“地球爆炸”“我烧死自己”等异常言语。陈某之前的病例也表明,陈某曾于今年1月至2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3次就医,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胡季明认为,陈某正处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昨日,ZH9889航班遭遇威胁,目前,机场警方已着手调查拨打恐吓电话的嫌疑人的身份、动机、是否有精神异常等。该人士表示,分析历次威胁飞机安全的恐吓事件的原因,多为泄愤、情侣分手、担心误机或朋友之间的玩笑。
【深层原因】
近年来的类似“诈弹”事件发生,专家认为,违法成本低是不法分子频繁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市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起淮:
国内3家航空公司5架次航班遭到恐吓信息的案例,在世界上也是首次。此中原因,主要是我国刑法的打击力度较小。目前,国内恐吓航班一般判刑1年半到4年,罚款1000元到2000元。而美国的一个州,类似行为最高可以判20年,罚款10万美元及以上。我国法制宣传力度较小,之前的许多案例查到最后,往往发现是个人为了泄私愤。而这些人并不了解,恐吓航班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行为。
“我国法律对类似行为的惩处,面临‘三低’:即刑期规定低、罚金数额低、量刑结果低。’”
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上的力度较小,应当民事、刑事、行政三者合一,加大恐吓者犯罪的成本。
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教授、民航空防安全专家林泉:
“‘诈弹案’频发,说明目前法律对肇事者的处罚力度,无论从刑期上还是经济上,均不足以震慑潜在效仿者。”林泉说,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发布虚假恐怖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以判到15年。而民事处罚往往只有几百元,显然太轻。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