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不低于50%”规定流于形式
公车采购国产化为何难以推广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委为两名市委常委更换公务用车选用国产品牌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阿克苏市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点多面广,路况较差,气候恶劣,以往在购买公车时,合资品牌汽车几乎占据了公车总量的90%。2013年,阿克苏市把公车管理使用作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擅自购车,因工作需要确需购车的,需向市财经领导小组提交申请,经市财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之后,交市财政局、纪委审核所购车辆的资金来源、车型和价格标准,并由政府集中采购,杜绝超编、超标购车,一律采购国产自主品牌汽车,降低采购成本。
记者注意到,我国其他部分地区曾经出台过类似规定。“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禁豪华装饰公务用车,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2012年12月26日,湖南省委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湘九条”,提出“公车采购国产化”。同样的规定亦出现在2013年年初甘肃省委常委会通过的“十项规定”中,“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公车采购国产化的规定早就有,这种事情成为新闻说明规定执行得不够理想。据我的观察,目前地方执行这些规定基本靠自觉,或者是当地有乘用车生产企业,为了扩大销量,采购公车才选用当地的国产品牌。”曾连续8年建议进行公车改革的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叶青说,尽管我国早在2009年就规定,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的比例不得低于50%,但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前,每年非国产自主品牌车型采购量占我国公务车采购规模近90%,2012年,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也没有超过20%。
据介绍,已经实施了10多年的《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一规定被简称为“双18规定”,被广泛认为是目前最新的关于公务用车标准的“硬杠杠”。2012年3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列入名单的412款公务车全部为国产自主品牌车型,但是时至今日,这一目录尚未正式出台。
叶青认为,目前各地对“双18规定”执行得“还不错”,这一规定对于降低行政用车成本有直接意义,车辆购置费、保险、维修费、油耗大大降低了,而公车采购国产化之所以难以推行,很大程度上是许多官员的面子心理作祟。
“早在20多年前就有规定,只有副省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才享有配备专门公车的资格,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面子消费观。私人消费为了面子,花掉不必要的钱,带来的毕竟是私人财富的减少,而官员如果追求面子消费,花掉的则是公共财富。同等的价位,许多官员宁愿选择合资车,也不愿意选择国产自主品牌的车。”
叶青把轿车分为4类:进口车、中外合资的车、外自主内合资的车和自主品牌的车,“我觉得第三、第四类车型都可以成为公车采购的车型。”
有评论认为,公车采购国产化能够直接带来“三公经费”的减少。近几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中,公车消费占有相当比例。
2013年4月中下旬,北京市88家市级政府部门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近8亿元,其中,购买公车及运营维护开支约为5.9亿元,占74%。
中央各部门亦如此。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0年和2011年的决算数据分别为94.70亿元、93.64亿元,2012年的预算数据为80.95亿元,在这些费用中,公车相关费用所占比例一直超过一半。2010年,该项费用占总费用的65.14%,2011年该比例略降为62.78%,在2012年预算中,公车费用占“三公经费”比例下降至54.46%,但在4月18日公布的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中,公车费用比例有所上升,占55.20%。
4年来,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由2010年的94.7亿元预算执行量,降至2013年的79.69亿元的预算安排,总共减少15.01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由2010年的预算执行量61.69亿元降至2013年的43.99亿元预算安排,减幅为17.70亿元,居三项之首。
尽管中央部门公务用车费用呈下降趋势,但有专家认为,公车消费还有削减空间。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这几年的公车改革几乎没有进展,一直原地踏步。”
在竹立家看来,一些政府部门购置公车存在较大随意性。尤其是地方“一把手”权力支配范围内的“三公经费”,缺乏标准和相应监督,一方面导致公车消费只增不减,另一方面导致其改革长期停滞。“换言之,是既得利益者阻碍了该领域的改革。”
叶青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即便公车采购国产化能够全面推广,不进行公车改革,也不能给削减‘三公消费’带来实质性的作用。”记者 王亦君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