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号“稀缺资源”何时能在市场流通?数字时代“免费新闻大餐”还能吃多久?民营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参与新闻出版业“蛋糕切分”?全国人大代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新闻出版业的热点话题畅谈自己的看法。
给自己工作的评价:优秀
——从书号的计划调节到完全放开,从严格专业分工出版到鼓励创新,图书品种从十几万种到如今的超过四十万种,适应了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读书趋势。
——在新闻出版领域提出“两种性质、两种体制、两种机制”的改革思路,事业产业分开,组建了120多家出版传媒集团,49家出版传媒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成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推动市场化改革,使新闻出版业既生产精神财富,也生产物质财富,总营收入从10年前不到3000亿元,一跃而到现在的1.6万亿元。
——减少对新闻出版单位在微观层面的干预,清理、减少了100多项审批事项,下放了50多项审批权。
——法兰克福书展在世界的精彩亮相、伦敦书展刮起中国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召开并缔结《视听表演北京条约》……中国国际声望大提升。
这样的一些数字和事实,客观地记录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履职以来的作为。
“给工作打个分?客观地……优秀吧。”面对记者的提问,柳斌杰爽快地给出评价,继而哈哈大笑。
寄语来者:三个愿望
然而,面对漂亮的成绩单,这位以“务实、改革、创新、敢讲实话”著称的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开诚布公地坦言未来新闻出版行业更需要突破。
“报刊刊号应该在市场上流通,全球都有报刊流通机制,我们也应如此。”在柳斌杰看来,推进报刊体制改革,解决刊号资源市场配置问题,是未来新闻出版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他形象地将现状概括为“一方面多余,一方面紧缺;该死的死不了,该生的出不来”。一方面,占有报刊号却办不好、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少数有刊号的刊物非法寻租、出卖版面;另一方面,该办的报刊由于缺刊号而办不起来。“数量很多,质量高的少,普遍规模较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者和主管主办单位。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柳斌杰指出,解决问题要“三步走”。首先要通过改革优化报刊布局;第二要打破刊号资源由单位部门所有的局限性,从全国层面出发重新配置资源;第三步就是报刊资源要力争在市场上实现流通。
他透露,改革的方向应为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布局和调控,只审核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资质、准入条件。
柳斌杰指出,要改变新闻出版领域地区封锁、条块分割的现状,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这是新闻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着力打造数字新闻传播的国家级平台。”在柳斌杰看来,新闻信息的生产需要成本,但“互联网平台长期免费喝新闻牛奶,时间久了,谁来养奶牛呢?”他认为,传统新闻媒体在数字传播面前不能占主导地位,互联网、渠道商长期免费使用新闻信息内容,这些问题并非单个媒体可以解决,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国家级数字新闻传播平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他表示,建设国家级数字新闻传播平台的进程中,要注重解决数字传播版权保护问题,要通过加快推进科技与出版的融合发展,在改革中解决网络盗版、信息免费下载等问题,以提高我国新闻信息的原创率。
第三个愿望则是让民营文化企业更好地参与新闻出版业发展,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就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迸发的新局面。
“当前,民营力量还未充分参与到新闻出版领域,要继续放开这一领域,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总署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并将其列入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要点,下一步要抓好落实。”柳斌杰说。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