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保障民生:向更高水平再出发

2013年02月28日 09:06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年伊始,一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力赛”在全国各地展开,从北京、浙江、河南到陕西、贵州、广东、深圳,相继出台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深圳月最低工资提高至1600元,领跑全国。此外,天津、江西、安徽、甘肃、辽宁等省市也明确表示将适时“接棒”。

  每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民生问题都成为会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和往年一样,包括上调最低工资、增加劳动者收入在内,社会保障、安居就业、求学就医等民生话题,在今年两会前依旧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人们期待着从两会上传来更多的民生利好政策。

  过去几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仅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例,作为促进分配公平的民生举措,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近3年年均增长21.8%。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至今已有13亿人参保,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超过7亿人。

  国际舆论盛赞: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宏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少有的艰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实践。

  根据人民网今年全国两会调查,热度排行榜上“社会保障”继续高居榜首,其他被关注的“热词”依次为反腐倡廉、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民生“热词”占了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金、医保报销何时能随迁到子女居住的城市?一样退休在家,养老金为什么差别大,养老金双轨制何时取消?保障房的质量和小区配套谁来负责?……有网友这样留言:我的期望就是打车不拒载,吃什么都放心。

  改革开放30多年,百姓的民生诉求早已从追求温饱,向更高层次的多元化的诉求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民生诉求也全面升级。这既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需要全面应对的重要挑战。

  前不久,贵州农妇杨能芬因患尘肺病在四川就医,10岁男孩胡镓豪独自照顾母亲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后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不少人觉得,小镓豪“过山车”般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其实,他踏上的“希望之岸”并不是偶然、临时搭建的堤岸,而是已经建立的制度框架。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有6省区制订出台实施方案。这对于有重病患者的家庭,尤其是贫病交加的困难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民生诉求千头万绪,而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有轻重缓急。

  只有明确底线和重点,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近几年各级政府在保民生底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不够。比如困难家庭的大病医疗救助、边远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公平、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帮扶等,都是需要加大解决力度的方面。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最困难的人也能共享发展的成果,感受社会的阳光。

  保住底线是基础。人们看到,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无论是提高收入、完善社保,还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保障房建设,都要在既往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让百姓可望可即,心存期待。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