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年货见证中国时代变迁:从凭票买肉到黄金饰品热销

2013年02月14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对于家住西安含光路邮电南巷的于淑凤老人而言,高悬于阳台的腊肉、酱鸭就是召唤儿女回家过年的一面“旗帜”。“这些都是我亲手腌制的,有了置办年货的忙碌,也就有了年味。

  作为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年货见证了半个世纪的变迁,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过年凭票买肉”,到八九十年代的“过年买电器”,再到时下流行的“绿色低碳年货”,年货成为内地民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支撑。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帝。”在陕西民俗专家孔正一的童年记忆里,进入腊月,与春节有关的节令就像一大串冰糖葫芦,每一口咬上去都会拉出长长的甜丝。

  最期盼过年的是孩子;是除夕之夜从堂屋门口,沿着甬路,一直铺到大门的爆竹声;是满锅开水沸腾着饺子香。那是年的声音和气味。

  孔正一告诉中新社记者,“计划经济时代,买啥都要票,粮票、肉票、副食品票,每家按人头供应,遗失不补……”由于物质匮乏,人们平时都勒紧裤腰带,把票证积攒起来过年多置办些年货。攥着各种类型的票据,顶风冒雪,在供应点门口排队抢购年货的场景,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记忆犹新。

  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年货;不一样的年货,一样的年味。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翼对此体会最深。

  他回忆道,90年代初,电器开始活跃在年货的清单上。他当时每月工资90余元人民币,一台电视机的价格近2000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春节前夕,置换新电器成了一家人最高兴的事。

  他笑称,那个时代,朱雀门附近专设有出国人员服务部,回国后可以按照指标购买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1993年的春节前,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为家里添置了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轰动一时。除夕之夜,邻里争相前来观看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春晚。

  岁岁不同的年货,赋予了人们对新年的企盼和憧憬。星转斗移,春节里的“年味儿”此涨彼伏,年货的内涵也借助时尚元素不断为其补给活力和营养,正在成为更新传统节日的“推手”。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投资理财需求提高,国内黄金珠宝首饰市场日益升温,具有投资、收藏、送礼等用途的黄金饰品、生肖金条成为热销的“年货”。

  来自中国黄金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前3季度黄金产量消费量均创新高,其中黄金产量为284吨,同比增长9%以上。黄金的消费需求大多来自大众黄金珠宝饰品以及投资,增长幅度较大。

  对于这一变化,于淑凤老人在自己3个儿媳妇佩戴的“生肖饰品”上,敏感捕捉到了。“她们每到过年前后,都会购买当年的生肖黄金饰品,既当做一种投资,又可以经常佩戴。”老人透露,现在全家人都有几件黄金生肖饰品,挂件、摆件。一应俱全。

  有舆论指,年味渐淡,置办年货的心情和出发点也在改变,是否意味着“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渐行渐远。

  “以前是农业文明为基础,现在是信息文明的时代,年货自然有所变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石英认为,年货的更新换代并不会增减年味,准备年货的过程就能体会到过年的愉悦。过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恰恰印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