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2010年有15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6.5亿元。
【收支情况】 东北三省负结余395.8亿
报告分析显示,我国养老金地区差异较大。到2011年,我国有辽宁、黑龙江、天津、上海等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但是,在面临亏损的同时,18个省份养老金收入则远大于支出。其中,广东结余最多,达到519亿元;浙江、江苏、北京等省份结余也在二三百亿元。
养老金总缺口达到766.5亿元。其中,辽宁和黑龙江缺口均超过100亿元;天津、新疆兵团和吉林缺口在50亿到100亿元之间;河南、陕西、江西、湖南、广西、上海、海南以及重庆的缺口在10亿到50亿元之间;河北的缺口最少为1.62亿元。
从区域来看,东北三省负结余395.8亿元;中南四省(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负结余123.9亿元;西北地区(陕西、新疆兵团)负结余100.98亿元。
【亏损情况】 收不抵支省份10年减15个
从10年来的数据看,2002年,全国29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多的省份走出了这一困境,到2011年则为14个,数量上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收不抵支的省份中,其负结余规模不断扩大,亏损额由2002年的407.6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766.5亿元。而且在向少数省份集中,尤其是黑龙江、辽宁等老工业地区。
对比2010年和2011年排名前10的亏损省份,会发现,这两年上海、黑龙江、广西的排名变化比较明显。其中,上海负结余由2010年的139.5亿元减少到2011年的25亿元,排名从第2位下移到10位之外。其主要原因是,上海市2011年将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郊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当年养老基金大幅增收。
【亏损原因】 劳动力流动致收支差异大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历史欠账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导致养老金各地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除此之外,报告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是导致各地出现养老金收支差异的重要因素。
到2011年,我国的2.3亿农民工中,外出农民工数量已达到1.58亿。大规模的跨地区流动,对各地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有着重大影响。报告显示,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为打工地带来的养老金收入达到525.6亿元,平均每个参保者贡献3424元。
由于东部是劳动力输入大省,中西部则是输出大省。这种劳动力流动就给地区养老金收支带来了影响。东部地区流入人口导致正收益323.65亿元,西部基本上是人口净流出,导致其负收益84.12亿元。而中部地区流出人口最多,导致其负收益最大,达到239.53亿元。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到2011年,我国养老金结余规模突破两万亿元,当期结余高达4130亿元。不过,仔细分析,这些结余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
2011年,养老保险财政补贴2272亿元,差不多占到了当期4130亿元结余的一半儿。而这些结余中还有因为扩大覆盖面导致的“补缴”资金1511亿元。
郑秉文在报告中认为,要解决地区不平衡的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报告认为,如果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那么半数收不抵支的省份,其财务风险就可以通过各地协调解决。
背景
养老金财务状况
自1991年开始建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起,1991年至1997年,基金收支水平低,基本平衡。
19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收不抵支。2002年,有29个省份收不抵支。当时恰逢国企改制、欠费突出,1997年正式建立制度后,原来由企业负担的退休金开始由社保统筹支付,支出大规模增加。不少省份拖欠养老金,甚至不能全额发放。1999年,全国拖欠养老金133.4亿元。
2004年至今,收支规模加速增长,结余额大幅增加。2004年,恢复收支平衡。随后7年,收入和支出增长都很迅猛,基金结余也不断增加。到2011年累计结余1.94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7年来年均增速30.8%。不过,地区不平衡依然突出。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