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

2012年11月20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身上

  16日清晨,贵州省毕节市一处垃圾箱内,发现5名10岁左右男孩的遗体。初步查明,这些流浪孩子因为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而中毒身亡。

  这个类似现代版“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让无数人的心为之一凛。5个流浪儿的悲惨死亡,本不该发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父母亲人,怎么就沦落到蜷缩于垃圾箱里取暖的境地?去年末,曾有过一份给流浪儿的温暖的“红包”——民政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通知,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基本实现无流浪的未成年人。那么,毕节这5个“街面上”的流浪儿,怎么就没有进入有关部门的救助视线?

  回过头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和孩子有关的负面新闻,不只这一件。比如,暑期成为儿童溺亡事故的“黑色高峰期”,受伤害的多为监护缺失的农民工子女;又据日前某高峰论坛披露,由于一刀切的“撤校并点”,近十年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

  受伤害的,不独是农村孩子,不独是失护、失教之痛。11月16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车展上,香车与性感美女循例招摇的同时,还出现了身着比基尼、摆出S形的儿童车模,事后照片未做任何处理,被网络疯狂猎奇转发,让家长觉得“想抽死自己的心都有”。

  这些新闻事件的背后,是中国“初级阶段”的一个问题侧面:贫富差距与地区差距,客观存在的法律真空,“城挤、乡弱、村空”导致的农村凋敝,低俗商业文化四处渗透,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困境,正下移到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儿童身上,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社会的未来,必须由城乡孩子的人生幸福共同来奠定。亏欠了孩子,就是亏欠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就是对这个国家的不负责任。

  谁来撑起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谁来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这既是对全社会的拷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尤其在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接踵发生的背景下,“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应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自觉与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就愈加发人深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特地提到了“孩子”,“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面对习总书记这番话,想想那些辗转于街市的流浪儿,那些拥挤在破旧校车里的学童,我们是否会如坐针毡、如履寒冰?

  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的身上。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李泓冰)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