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五一黄金周是否恢复仍有待专家讨论

2012年10月11日 08:19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十一”期间故宫游客创新高。(资料图片)记者陶冉摄

  “十一”期间,颐和园十七孔桥上挤满游客。(资料图片)记者谭青摄

  八达岭长城在“十一”期间游人如织。(资料图片)记者潘之望摄

  10日上午,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头条转载名为《全国假日办建议对五一假期进行调整并适度延长》的文章,该文由《光明日报》刊发,原题《休假制度:到了必须优化的时候》。文章明确提到:“针对今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问题,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推进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适时启动我国黄金周假日旅行机制研究。在不增加原有法定节假日的前提下,可通过协调和腾挪其他假期和周末,对五一假期进行调整并适度延长,形成多个假期窗口期,让群众有灵活的出游时间选择。”

  昨天中午,国家旅游局便通过其官网发表声明《全国假日办未就五一假期调整发表意见》。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声明中明确指出:“今日有数家网站发布或转发题为《全国假日办建议对五一假期调整并适度延长》的文章,其中涉及五一假期的内容严重失实,全国假日办及工作人员从未就此发表过意见。我们已就此事责成原报道者采取措施予以澄清。”记者就此致电国家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件事情国家旅游局能够表态的只有官网上的声明内容,再无更多其他细节。

  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分析称,恢复“五一”黄金周、调整假期其实已经被讨论多次了,但仅限于专家、学者之间的讨论阶段。全国假日办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前,是不可能对此发表评论或建议的,同时,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共同协商认可后,最终由国务院公布。

  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与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随之衍生的一连串问题,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出台和推进有关。

  观点PK

  昨天的报道引发众多专家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其中“恢复”派专家认为恢复“五一”黄金周将极大缓解目前“十一”井喷的现状;一些“冷静”派专家则避开黄金周存废问题,而直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话题。

  “恢复”派

  要恢复五一长假还要增加元旦黄金周

  刘德谦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市场的火热是可以预见的。当被积蓄已久的出行意愿遭遇各项利好政策和“最长黄金周”,出现有史以来强度最大的“井喷”现象不足为奇,但也让原本有限的旅游资源更加“不堪重负”。

  我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后,每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都出现超强增长劲头,每年的人数增长几乎都在20%以上,远超前几年的平均增幅。显然,许多原来在“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旅游者转向了“十一”黄金周。再看2003年至2011年国内旅游的人数,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全年国内旅游的人数增幅在减缓,因此可以计算出,“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在全年总人数中的比重也在增大。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8%,而当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只比上年增长13.2%,由节假日人数的增幅高于全年可以得知,取消“五一”长假造成的“十一”长假更拥挤的问题至今未解。

  因此,尽快恢复“五一”黄金周无疑将极大缓解各大旅游城市、景区的拥挤现状,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此外,建议继续保留各个小长假,同时增加元旦黄金周,因为在春节前如果不增设一个长假期来对返乡人群做出分流,当春节黄金周来临后,返乡流叠加大量游客,必然又是一个超负荷的黄金周。

  现在重要任务是泄洪要在5月设一个长假

  刘思敏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黄金周的集中出游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黄金周已经10多年了,在大众传媒时代,黄金周拥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黄金周出游不是被迫的,不是迫于亲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愿的。平时不能带薪休假,春节要回老家,中长途旅游的愿望如果不是在长假实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现在重要的任务是“泄洪”。“五一”长假取消后,“泄洪”的口子少了,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或在5月设一个新的长假,满足人们出游的愿望。

  此前有一种“错峰休假”的说法,即将整个假期分为前后各7天。员工与用人单位在个人申请和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休假日期,以此分流。但这是想当然,它有可能导致全国长达半个月的停顿与混乱,简单说,就是比如以长江为界,江南前一周没人做事情,江北的人没法对接,反之亦如是。而一个单位或者机构很难在只有一半人的情况下,实现正常运转,这个社会成本太大了。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