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6时许,中国渔政201船的11名渔政人员在朝阳的沐浴下,伴随雄壮的国歌,徐徐升起五星红旗。中秋、国庆长假期间,5艘中国渔政船坚守在钓鱼岛护渔维权第一线。新华社记者董峻摄
日本一手酿成钓鱼岛事态,使中日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两国有识之士曾期待借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契机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这一愿望几乎成为泡影;两国关系曾由于日方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多次陷入“政冷经热”的状态,现如今,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行径又演变为“政冷经凉”;双方在一些重要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合作受到影响;两国国民的对立情绪也愈加明显。
日本有媒体用“骑虎难下”来形容中日双方目前围绕钓鱼岛问题出现的立场对立和关系僵局。这一成语并不能准确描绘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争端中的处境,但却能说明在国际争端的敏感时期,人们往往聚焦于争端双方立场的尖锐对立和互不相让。
通过钓鱼岛事态,中日关系的脆弱性暴露无疑。这种脆弱性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和地缘政治。这三个因素如果处理得好,中日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平稳的发展;相反,中日关系就会风波骤起,麻烦不断。中日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日本国内政治“右翼化”倾向更进一步加重了中日关系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显然不符合中日双方乃至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能否减少这种脆弱性,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切实遵循40年来中日两国形成的“四个政治文件”:这包括1972年9月29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8月12日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11月26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2008年5月7日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上述“四个政治文件”的核心精神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能否把这一精神应用到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上,将决定能否在钓鱼岛问题上实现风平浪静。对于日本来说,靠歪曲历史来证明“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靠否认历史来证明中日之间不存在“搁置争议”的共识,靠无视现实来否认存在钓鱼岛争议,甚至靠单方面行动强化日方的主张,都背离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损害了两国战略互信的基础,毒化了两国务实合作的气氛。
诚然,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短期内难以弥合。但在国际争端中,在双方立场对立的表象下,往往存在足够的共同利益促使双方走到一起,缓和矛盾,为双方追求共同利益甚至各自利益创造条件。这需要智慧和决断。现阶段,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应更多地聚焦于共同利益,而不是强化对立立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钓鱼岛事态只会愈加激化。从利益出发,中方不愿激化事态;从立场出发,中国不怕激化事态。
中日双方的最大共同利益是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已把和平发展作为长远的国家战略,日本是否把和平发展作为长远的国家战略却处于一个重要的选择关口。从中日两国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长远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好钓鱼岛问题至关重要。目前,要使钓鱼岛重归风平浪静,日本唯有做到:承认争议,搁置争议。(作者华益文为国际问题专家)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