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最长黄金周”一半中国人出行 铁路不亚于春运

2012年09月30日 11:01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9月29日,江苏省扬州市汽车西站候车大厅里人流如潮。新华社发

  2012年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了一起,从9月30日一直放假到10月7日,连续8天的长假成为中国史上“最长黄金周”。8天时间里,约有一半中国人——总计约7.4亿人次,要通过公路、铁路、民航等出行,创下同期出行新纪录,中国交通管理部门承受巨大压力。

  8天7亿 不亚春运

  据预计,黄金周期间,公路水路客运量将达到6.6亿人次,日均825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8%。铁路方面,长假出行高峰日甚至“不亚于春运”。9月27日至10月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540万人,日均近700万人。

  除了史无前例的长假,全国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首度实施无疑将改变许多人出行的选择。

  “今年长假连休8天,又第一次实施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因此公路水路客运量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表示。

  在这一新政的刺激下,重点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的客流量将会明显增加。何建中表示,像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中心城市的道路客运量以及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客运量将会明显增加。

  同时,铁路长假出行高峰日甚至“不亚于春运”。其中,预计高峰日为10月1日,旅客发送量将达900万人,比去年最高峰增加32万人。

  增开车次 全力应对

  为应对如此集中的出行高峰,交通运输、铁路部门都表示将切实加强安全监管,科学组织运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何建中介绍,全国将投入84万辆营运客车、2000多万个客位,其中旅游客车2万多辆,日均约发班260万个。城市还投入了45万辆公交车、9000余辆轨道交通车辆、120余万辆出租汽车承担城市客运。

  铁道部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在运能上安排直通临客48对,重点解决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客流的需要;并安排直通旅游列车32对,满足大中城市至张家界、焦作、武夷山等旅游城市客流的需要。各铁路局也将加开管内临客161对。

  做好预案 防患未然

  何建中介绍说,今年国庆是实行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的第一个节假日。交通部门将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保障高效通畅。

  首先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收费车道。具体来讲,一是车流量大的时候,要增派收费人员,开通所有的道口,必要时还可以及时调整上下行方向的收费通道。二是尽可能统一在收费广场的左侧设置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的专用通道,实行收费车辆与免费车辆分道通行。三是收费公路的经营单位应该配备足够的便携式收费设备。

  “我们要求提前做好各类应对措施。要强化应急值守,交通运输部门领导要带班,要实行24小时值班,靠前指挥,深入现场。另外要建立跨省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实行信息共享,尽可能保持行动一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何建中说。

  铁路部门也要求各单位积极做好人员调配保障,加强车辆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置准备;合理调配车辆,在开行临客和旅游列车的基础上,制定应对突发客流的应急预案。新华社记者 樊曦 林红梅

  必须坚守安全第一

  近来,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道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一些地区对长途客运车辆安全,如客车超载、驾驶员强制休息规定执行监管不力;三是社会车辆驾乘人员安全意识不高,违法违章行为突出。

  要做到黄金周出行安全第一,必须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心存侥幸是影响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作为司乘人员,要做到不开“野蛮车”、不坐超载车;决不能为了“多拉快跑”超载、超速;决不能心存侥幸,要严格遵守强制休息规定,避免酒后驾车。

  要做到黄金周出行安全第一,关键要加强监管。交通、铁路、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对安全问题一抓到底,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如对营运车辆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逐车逐线排查整治事故隐患,重点排查营运驾驶员资格和交通违法记录、检查客车应急出口是否通畅,等等。

  要做到黄金周出行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应得到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运输企业应合理安排班次,严格落实长途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停止运行或实行接驳运输,严格落实10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必须建立中途休息点制度,等等。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