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里,一位被问责的局长曾经休息时一口气喝完了380毫升的矿泉水,还有一位区长走出演播厅时感叹“真是防不胜防”。
□纪委书记评论说,官员冒汗、尴尬,实际上是“责任心唤醒的过程”。
□观众喜欢看到官员被问住时的窘态——因为平时见不到领导干部,现在你出丑了,终于有人“教训”你了,但电视问政的核心不是这些。
走进湖北荆州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时,叶青“有些紧张”。这位以敢言著称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并非第一次参加直播节目,但作为嘉宾,在电视上当面点评同级别官员的工作,对于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8月14日早上,紧张坐在演播大厅里的并非叶青一人。台上,5位身着白色衬衣、扎着领带的厅局级官员面色凝重,这些习惯了讲话稿和预审采访提纲的官员并不知道,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等待他们的“问题”是什么。
这场即将直播的节目,是由湖北省纪委主办的三农问题“电视问政”。过去的两个月,湖北省纪委曾在暗访中发现了骗取退耕还林补助、投资百万元的水利设施不达标等“三农领域”的问题,在一个半小时的电视直播中,现场的5位官员将对这些问题做出现场答复。
如果答复无法令人满意,他们还会面对现场200位农民代表举起的绿色“哭脸”表情牌。
过去一年,“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已经出现在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多个省市。而作为2010年在湖北省内首个推行电视问政的城市,武汉市纪委宣教室副主任吴忠新认为,电视问政会让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是个被监督的对象,应该对老百姓负责。
“这对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都会有所改变。”吴忠新说。
事实上,就在那台三农问题的电视问政节目里,改变已经显而易见地发生了:有的官员被问得说不出话,有人面露尴尬,脑门上被汗水浸得发亮,还有人声称“第一次听说这个问题”。而这一切,都通过电视、收音机以及电脑,传递给数百万的普通民众。
封闭的演播厅更像一个考场
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铭德是那场节目中遭遇问责的官员之一。当时,大屏幕上首先播放了一段由暗访组摄录的黑白视频:某村村干部骗取退耕还林的国家补贴长达9年,当地林业部门却表示无法管理。
视频播放完毕,演播室的灯重新亮起来时,王铭德脸上的表情已经不太自然了。他当场认错。“这很明显是工作人员不作为”,他抿抿嘴,停顿了一下,“我们将和地方政府一起,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处理?”主持人追问。王铭德有些尴尬地微微一笑,“离开这个会场以后,尽快的。”
现场观众对这个回复举起了黄色的笑脸,叶青在随后的点评中提醒:“政府官员在工作中不能总是‘60分万岁’。”
这并不是叶青第一次参与政府工作评议。在他的印象中,给政府工作打分这种事他至少参加过5次。但那些评议都相对简单:几个人一组,对口评议几个单位,直到最后一天,分管常务工作的厅长才出来谈谈问题。
甚至,有些电视台举办的厅局长访谈节目,也只是让官员介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连直播过程中打进来的场外电话,听起来也“好像是为这个部门歌功颂德一样”。
但这一次,官员们可没有这样的好运气。电视台的节目组声称,5位厅局级领导并没有看过这些暗访录像。不过,他们还是提前介绍了一下暗访问题的领域,以便官员能够在政策内容方面充分准备。
可对于官员们来说,架着摄像机、坐满观众的演播厅,依旧是个令人紧张的考场。一位被问责的局长曾经休息时一口气喝完了380毫升的矿泉水,一位区长走出演播厅时感叹“真是防不胜防”,还有一位嘉宾无意中听到官员们私下里说,“我不想来,不敢来”。
事实上,也的确有官员在这里遭遇“下不来台”的窘境。8月初在河南洛阳举办的一场电视问政节目中,规划局局长马朝信,曾经面对主持人的质疑“脸色发红”;而在今年7月初,在武汉市纪委举办的一场电视问政中,居民区附近的一个逃过整改的“三无”搅拌站,让建委主任王立尴尬不已。
节目中,这位发言时总是文绉绉地说“工业设计”和“生命周期”的官员,先是被主持人打断,后来又被要求“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回答该不该搬”。
“如果没有资质必须搬走。”王立说。他随后解释,建委已经下了停工通知,同时承认管理中也有责任。
当时,坐在台下的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教授赵振宇。他向台上的官员直截了当地问道:“我要问王立主任,为什么下了通知,它还敢办?对此你作何解释?”
坐在台上的人沉默了。“王立主任?”赵振宇叫了一声,有的观众开始鼓掌起哄,王立尴尬地笑了一下,抬眼看了看天花板。
“如果这样,你们再下文件,再说马上就办,谁还害怕呢。另外,如果王立主任就住在那个搅拌机旁边,你有何感受。你能不能对受害的居民说几句话?”赵振宇说。
王立握着话筒说:“作为一个公民,生活在那个区域肯定是不高兴的。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我有履行职责的义务。我给周围老百姓道歉,是我们工作不当,导致环境被破坏,这也同时激励我们,时刻记着我们是为谁在干。我们改进吧。”
当晚,搅拌站里迎来了执法人员。两天后,“武汉市全面排查三无搅拌站”的新闻印在了报纸上。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