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黄岩岛海洋环境预报进展顺利 没遇到大的障碍
5月20日,国家海洋局宣布,将开展包括黄岩岛在内的海岛及附近海域海洋环境预报。6月9日,中沙黄岩岛临近海域的24小时海洋环境预报,与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礁一道,正式成为海南省电视台每晚7∶01分的固定节目,至今已有月余。
“每天1分半钟的海洋环境预报,是政府为广大渔民提供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服务,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黄岩岛海域的实际管理。”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不同于部分公众的猜测,发布黄岩岛海洋预报并非应时之举,“目前,观测工作进展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障碍。”
原有工作的细化
王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观测并预报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海洋环境,并非始于中菲争端,“而是对我国原有近海预报的一种细化和完善”。
“我国从1966年开始发布海洋预报,当时预报的范围就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黄岩岛附近海域,原来就在范围之内。”王锋说,“随着沿海地区渔业、养殖业、制盐业、临港工业、沿海旅游业、海洋航运业等不断发展,更精细的海洋预报成了老百姓的必然需求。我国在经验和技术上也具备了‘全国范围预报’和‘近海细化预报’的能力。”
于是,以前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笼统的“中沙海域”预报,“升级”成了“中沙黄岩岛”定点预报。
至于为何在中沙群岛里“锁定”黄岩岛,王锋解释称,黄岩岛作为中国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具有观测的代表性。“到黄岩岛附近打渔的中国渔民,从历史上就很多,这部分渔民也需要更精确的预报服务。”
“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是6年努力的成果,旨在明确一套海洋观测预报的管理体制。”他表示,《条例》虽然不是针对黄岩岛争端而颁布的,“但无论是观测站点的建设与保护、观测资料的汇交与分享,还是预报的制作与发布等规范观测活动的各个方面,黄岩岛自然也都适用。”
卫星遥感是主要手段
“海洋观测是预报的基础,观测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岸站、浮标等进行的现场观测,利用卫星、雷达等开展的遥感观测。目前,黄岩岛附近海域没有建设专门的现场观测设施,我们主要通过卫星遥感资料进行。”王锋说,“我国在南海海域的观测设施总体还不多。预报黄岩岛附近海域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海洋观测机构手头掌握的历史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分析、预测,来掌握它的气象和海洋状况。”目前,在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礁,我国都已设立了专门的海洋观测站。
海南省电视台播出的对黄岩岛附近海域的24小时预报,包括了浪高、水温、海面风和潮汐等要素,并实现了“一日一报”。王锋表示,在观测到海啸、台风等重大海洋灾害时还将加播海浪警报和风暴潮警报,并增加播出频次。未来国家海洋局将在提高预报及时性和准确性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