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本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一场“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讨论引发了全民关注。随后相关人士辟谣,65岁退休只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阶梯式退休。
现在之所以提出延迟退休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亿,每年还以500万至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养老金不足,要求人们继续劳动,补充养老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延迟退休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从来没有具体到某一年龄上。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在阶梯式退休方面。但也只是试探性研究,距离真正出台相关延迟退休的规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简单介绍了延迟退休、阶梯式退休和以前常常听到的弹性退休的区别。
姜向群:阶梯式是一种逐步地推迟,所谓阶梯式是3年或者5年推迟1岁。弹性退休也会起到推迟作用,但是弹性是根据个人情况自愿掌握,自己在限度内灵活选择,不实行强制性一刀切。
阶梯式退休和弹性退休都是延迟退休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弹性退休制度比较常见。但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强调,只有在提高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执行到位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弹性退休政策。
郑秉文:一般经济成熟的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以后,在法定退休年龄以外,实行弹性退休。在中国,我们的法定退休年龄比较低,每年都有大量的非正常退休情况,占退休人开口的15%-25%,比例相当高,按照正常法定退休年龄退休都难以执行,弹性退休会更加难以执行。而且退休年龄的相应提高,与寿命预期提高是同步的。
如果说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那么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我国,就业压力就显得更加沉重。在岗位有限的前提下,退休时间越延后,新岗位的数量就越少。对此姜向群坦言,延迟退休的确会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姜向群:我们现在每年有1千多万新增的年轻人要就业,还有1千多万的农村劳动力要流动到城镇就业,如果推迟退休年龄,就会有大量年长、年老的劳动力还留在工作岗位上,这样对年轻人就业是很不利的。
不过郑秉文则表示,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晚退休人群的消费可以创造新的岗位。
郑秉文:延迟退休的工作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他也会创造一些社会就业岗位,是双面性的。
延缓退休的确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郑秉文认为,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才是当务之急。而我们国家目前养老金的运营现状并不乐观。
郑秉文:我们投资运营的办法完全是放在银行、吃银行的利息,没有采取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办法,所以投资收益率很低,甚至低于家庭理财的平均收益率。
对于养老金来说,是放到银行里低风险低回报,还是放进股市里高风险高产出,此前就被广泛讨论过。郑秉文介绍,这是个投资悖论,养老金投资的方向可以更多,风险和收益可以合理控制。
郑秉文:我们采取的是低风险、低收益的办法,当然收益率非常低,比通胀率还要低。要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就应该投资于风险较高的投资品,多元化的投资比较适合。一说到养老基金投资改革,大家都想到养老金入市,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误解,入市仅是一小方面。十块钱里只有两三块钱入市,其他的七八块钱投资在别的领域,比如说高速铁路、大型水电,这都是非常好的项目,可以让养老金也持有一些。
姜向群:从国外的经验看,发达国家是通过推迟退休来解决养老金不足。但从中国目前养老金的缺口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比如增加就业、扩大流动人口和年轻人的就业,这样可以缴纳更多的养老金,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还可以通过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国有企业,国有股减持等途径也可以解决养老金的不足问题。实际上在这些年财政在不断地往里补,财政承担这个责任是很正常的。
延迟退休目前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人民网调查显示,有93.9%的网友反对“延退”,仅2.4%的人表示接受。
同时,我国对于延迟退休问题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关注点不在于如何实现延迟退休,更多的关注为何官员普遍赞成延迟退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人们反对延迟退休的一个理由。
当公共政策与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公共政策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公共政策的推行也就需要格外的谨慎。(记者富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