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经验看坚持中国道路的自觉自信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一周年之际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途径。它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也体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和走向。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我们党和人民对坚持这条道路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觉自信。这种自觉自信,来自于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成熟,来自于全党全社会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来自于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更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来自于党的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
一、以理论创新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用新的理论成果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获得实践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也是理论创新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所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着中国问题展开的。面对当代中国问题,走新路的强烈意识,促使着我们党的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探索解答新问题,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独特价值。“走新路、说新话”,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的特点。就当代中国问题来说,聚焦在一点上,就是加快发展,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探索解答当代中国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认识、基本思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从根本上、宏观上解决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战略步骤和宏伟蓝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展开,必然又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解答。事业不间断、不停滞,理论必然要有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相继形成,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中的新问题。这些回答,既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虽说各有其阶段性的特点,理论观点也各有其侧重,但却从整体上构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套话语体系。有了理论上不断发展和成熟,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有了日益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的,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实现的。尊重历史,立足于现实,从总结经验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作出新的理论判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继承前人、突破陈规,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也有利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作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观点,许多都是从总结经验中而来的。通过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尤其是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不仅使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也使我们党和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走老路没有前途,走邪路只能会导致灾难的产生,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
我们党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探索解答,不是封闭孤立地进行的,而是把当代中国问题置于当今世界大局中去思考,与世界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相联系,其中许多观点和判断,既是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也是对人类社会共性问题的回应。这样的理论视野,使我们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宽广的眼界,也有了横向的客观比较。无论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还是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来说,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追求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在走向文明进步过程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些不同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存在,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多样性,体现出了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多样性。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普世样板,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其他国家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样一种深刻认识,强化着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
二、用共同理想信念团结人民、凝聚力量
道路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也是实现理想的过程。理想是道路的明确指向,信念是道路的精神支撑。对一个国家来说,坚持走好一条道路,就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形成共同的命运,产生共同的责任,才能实现政党和人民的团结。这种理想信念越能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越能反映人民的愿望,就越能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就越能成为政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团结人民、凝聚社会力量,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体现。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实现党和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惟一出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人民的共同期盼。从现实的情况来说,实现公平正义、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个人幸福、体现个人价值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现代化的实现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强盛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承接了整个民族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和主张。在明确这个共同理想的同时,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阶段化、具体化,确立了相互衔接的目标体系,这就是: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开始,到初步达到小康,再到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目标体系,贴近现实,贴近人们的感受和愿望,因而也就更能鼓舞人心,更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增强人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能团结人民、凝聚力量,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共同理想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统一。这样一种既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又蕴含深厚民族情感的理想,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认同性,它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以使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追求的人能够共同致力于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事业。在这样的共同理想下,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家园的思想和精神,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鼓励和支持,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设局面,使社会发展和进步获得持续不断的推动力量。
任何一种理想信念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存在形式,而作为一种道路指向和支撑的理想信念,不仅要深入人心,还要能够直接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并使理想的践行和道路的坚持成为一体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号召力量,都能感受到这一共同理想正在持续地转化为亿万群众的实践活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这种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们党和人民按照既定目标努力前行,也支撑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经受住各种压力和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也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这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在改革开放中更新体制完善制度
体制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中更新体制、完善制度,使社会主义体制充满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我们党探索解答当代中国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更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也获得了同资本主义道路相比较的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具有“改天换地”的意义。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社会主义体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也确立了公有制在经济领域中的支配地位,在制度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方式上,我们主要选择和运用了计划经济,并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选择和运用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理论上长期说的,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也确实需要一种相对集中的体制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集中起来,去解决各项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体制也确实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但这种体制也隐含着严重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经济上排斥市场,政治上缺乏民主,思想文化上强求一致,社会管理上没有法治。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不一定表现得那么明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逐步显露出来。它们会扭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压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因此,随着时代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对这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这就成为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对于用高度集中的体制进行建设所带来的问题,毛泽东和我们党早有察觉,也曾一直努力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也由于受思想理论上的局限,始终没有实现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首先是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的。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市场经济本身的超越,由此也打破了社会发展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在进行经济体制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更新和新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必然也促进着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这不仅极大地焕发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才摆脱了原有体制上的弊端,使制度的完善有了可靠的途径,从而避免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造成的发展困境以及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体现出了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的具体内容。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特点、新趋向,也在进一步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的。这条道路的开创,展现了我们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展现了我们党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这些独特政治优势的发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增强着人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仅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有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还有善于依靠群众、善于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党的实践活动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凝练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并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这种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拓展群众发挥才能和智慧的更大空间,不断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并以群众的实践作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的基础,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这种路线和传统的实际体现。把解决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努力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并着重解决好一些人们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这种路线和传统的实际体现。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造事业发展的成就,而人民群众因事业发展又不断受益。因此,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也就有了真心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有了真心认同。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探索,改进了方式方法,丰富了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时代性,反映了规律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增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能够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疑惑,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所以在增强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同党的兴旺发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吸引了数以千万的社会优秀成员,汇成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身也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已拥有8000多万党员,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团结了众多的社会优秀成员。有这样众多的先进分子和社会优秀成员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内,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形成了一个步调一致的有机整体。这样的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是当今世界任何政党都不具有的。这种优势的发挥,使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具有了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意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促进力量。执政党与参政党团结一致、和谐相处、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特点。在社会利益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执政党与参政党坚持民主协商,有利于把多种多样的政治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也可以使多种多样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的疏导,避免造成社会混乱。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分歧、凝聚共识,既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这也有效地避免了在一些国家产生的因多党竞争、互相倾轧而造成的政治动荡,使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持久稳定的政治基础。(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