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84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5.5%的人认为当前公务接待问题依然严重。甚至有专家提出,一些地方的部分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都出现严重问题。
究竟是谁在“纵容”公款吃喝?如何才能堵住这种“嘴上腐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官员,他们表示,遇到这种公务接待,有时自己也“感觉无奈”,要刹住这股风气,就应控制“三公”经费,让这些费用更公开、更透明。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报道
现状
八成受访者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严重
日前,中国青年报联合数家媒体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84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3.8%的人在持续关注公务接待改革的相关情况。受访者中,70后占25.8%,80后占52.3%。16.3%的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85.5%的人认为当前公务接待问题依然严重。
公务接待问题为何难以治愈?调查中,位居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71.7%)、“各种规定执行力度不够”(59.0%)、“惩治力度不够”(52.0%)。
此次调查显示,87.4%的受访者表示我国需尽快出台公务接待标准。对于公务接待标准的特征,受访者首选“公开性”(66.3%);对于公务接待标准该由谁参与制定的问题,77%的受访者选择“普通公众”。
原因
“公款吃喝已成行政文化一部分”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三公经费”的问题曾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
“我国公款吃喝监管措施虽多,却难以落实,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政协委员冯培恩认为,缺乏规范和监督管理,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财务报销制度的不完善,也在纵容着公款吃喝。”代表委员指出,公款吃喝可以在所谓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而公款吃喝的费用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的审核与监督,是发票在“漂白”庞大的黑色账目。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已成顽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款吃喝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文化中的一部分,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行政文化,想靠几个文件就把它清除掉几乎不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是因为公开程度一直不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如果公务接待一直不向公众公开,公务接待背后滥用的公权力就得不到有效制约,公务接待问题也将长久存在下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副教授指出,公务接待问题一直治理不好,原因在于公务接待消费没被纳入公共财政预决算框架。很多公务接待费用都是由预算外经费提供,很难监督。
“严刑重典”堵住“嘴上腐败”
对策
“严刑重典”堵住“嘴上腐败”
政府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对公务接待问题进行“刹车”。1998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对业务招待费的范围、标准、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再次明确了公务接待的标准与纪律。
可是在此次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对于这些治理公务接待问题文件的效果,仅22.2%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好”,20.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
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真正建立起遏制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长效机制,用“严刑重典”堵住嘴上腐败。
朱永新代表表示:“应该把公款吃饭的支出列入单独预算,实行单独公示、单独考核。”他建议财政部制定、公开和实行严格规范的公务招待财务报销制度,规定允许公款招待的范围和条件、规格和额度、审批和报销程序等。
叶青代表建议,用“企业报销制”推进公务用餐和公务住宿改革,取消领导干部直接报销权。
“公款吃喝者侵占和浪费了社会财产,应当对此通过立法定罪”,赵林中代表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同时他表示,定罪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立法来遏制挥霍浪费。
冯培恩委员也建议制定反浪费法,使惩治公共资源浪费有法可依,进而使公共资源浪费无立足之地。
专家说
“部分官员七成时间花在酒桌上”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指出,当前公务接待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几天没有饭局就“馋酒”,工作没有精神。还有的地方,一些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都出现严重问题。“公务接待现在既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又是挑起官民矛盾的重要因素,必须赶快‘刹车’!”
普通公务员说
海参、茅台在接待中很常见
由于工作关系,北京市某单位公务员刘丹(化名)经常陪单位领导出席各种活动。他告诉记者,在一般的接待中,海参、茅台都很常见,看着让人心疼。现在的公务接待早已不是只对上级,同级别的不同部门之间也经常进行特殊形式的“学习交流”——真正开会、参观的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挪到了酒桌上进行。“媒体整天都在声讨公务接待问题,国家也三令五申要求限制公务接待消费,可是现实中,好像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官员说
虽然“酒精考验”,但也“感觉无奈”
长沙一位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处级干部说,确实感觉自己日常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饭桌、酒桌上,“一个星期有三次左右,一般都是接待外地领导”。至于每顿饭的花销,他表示,每顿之间的差距不小,但都不会太低。
虽然已是“酒精考验”,但每次遇到这样的接待,这位干部称,还是“感觉无奈”。“但这是工作,没有办法。”同时,他也认为,现在大家都这样,公务接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如果要刹住公务接待这股风气,首先应该要控制“三公”经费,让这些费用更公开、更透明。
另一位在机关系统工作多年的同级别干部认为,“七成时间花在酒桌上”的说法失之偏颇,“每个人所在的机关单位不一样,公务接待占用的时间也相应不同。”他表示,不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在公务接待上,自己平均一周约三次。
对此,他也颇感无奈。在他看来,吃饭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不用花费这么多时间,而且喝酒还会伤身。对于这些推不掉的应酬,这位干部认为,这与中国的酒桌文化有关系,酒桌上感觉沟通更容易,也更到位。
这位官员认为,财政体制不透明、不公开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公务接待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现在每年到人大审议的项目不够细化,人大代表根本看不懂。另外,问责机制形同虚设,进一步使一道道禁令成了一纸空文。“目前,全国范围内因为吃喝问责的很少,几乎没有。”他觉得,要令行禁止,必须问责到位,要动真格。
记者还采访了另一位机关干部,他表示,自己一个月平均也就一两次公务接待,通常是外省市或者是基层、高层有客人来,而且还要对口,才有可能接待吃饭。对于这些饭局,这位官员表示,虽然自己不愿意去,但也没有办法。他说,有时候去下面走一走,可能自己根本不想喝白酒,但是别人为了客气,还硬要上高档白酒。所以,经常是喝着高档白酒,自己还特别痛苦。记者杨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