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K161发车,南京西站终于正式告别了我们,图为南京西站工作人员认真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长枪短炮”的关注下,最后一趟车的乘客像走红地毯。
市民争相拍下最后一趟车火车头挂上列车的瞬间。
83岁的老站长张永银(图中)昨天也来了。
K161驶离的时候,特别风光。所有媒体的镜头都对着它、西站的全体员工都来为它送行、本报征集来的50位读者现场微博直播……而昨天22:17,随着南京西-厦门的K161次旅客列车驶离南京西站,这座在风雨中伫立百年的老站将告别客运。其实,从23日开始,西站原有的17趟列车中,就已经有近一半的列车不在西站停靠了,昨天在西站停靠的列车仅有8趟。昨天,记者在南京西站,用九个镜头,记录了南京西站告别客运的最后24个小时。
朱 威徐媛园 文 宋 峤 摄
6:30
首趟到达的K878次:
车上空无一人
昨天上午6:30,南京西站的客运员薛飞像往常一样,站在月台上,静静等待东营到南京西的K878次列车停靠。自1979年进南京西站工作起,他就在这月台上,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旅客来了又离开。只是昨天,是他和旅客在西站最后一次“亲密接触”了。“K878次,六道进站。”广播里传出了接站指示,薛飞挺了挺腰板,正了正帽子。而后,迎着晨曦,那趟在风雨中运行了874公里的列车,便“哐当哐当”地开了过来。
停稳,开门,列车员下车。没有乘客。这趟车在南京西站居然没有乘客下车!“很正常,旅客都在南京站下光了。”看到记者沮丧的表情,薛飞无奈地笑了笑说,“票买到南京西站,多花十几块钱不说,出了站有时连车都不好打。”
7:37
西站送走第一趟车:
车上只有三名乘客
上午7:37,西站的十几位客运员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因为第一趟K722次就要发车了。但直到开车的那一刻,这趟由南京西始发的列车上,仅有三人。“要是想看大客流,咱都得穿越到三十年前。如果客流大的话我们西站也不会关,是不是。”客运员有些自嘲地说着。
“我和老婆每年都去安徽六安上坟,每次都要坐这趟车走。我们不知道西站停办客运的消息,呀,这次可真是赶巧了。”韩栋先生说。而另一位乘客马文就住在附近,他要坐车回成都去看他的孙子。这三名乘客,就在车上一路晃晃悠悠地朝南京站进发,在南京站,正等待着一批熙熙攘攘的大客流,他们会将其余的空位填满。
9:00
83岁老站长赶来送别:
我在西站迎接过毛主席
“我是1972年来西站当站长的,西站以前可大了,现在这个站厅,只有以前的1/5!”83岁的老站长张永银刚到西站,便被“识破”了身份,旅客和媒体将他围起来,听他讲述西站的故事。而说起南京西站,张永银便滔滔不绝。
张永银上世纪40年代就在西站工作:“那时候国民党的高官、商贾、文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官员的汽车,能一直开到站台上。解放后,国民党派飞机来炸南京,南京西站是首要炸毁目标。你知道1949年解放前夕南京西站被炸成什么样么?就是一进大门那个地方,炸了个大‘天窗’出来!现在的站房都是解放后第一代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来西站视察后重新造的。”
说到铁道部长来视察,还有个小插曲:当时部长住在宾馆,南京局的领导去汇报工作,部长说:“你先别忙汇报,我先看看南京的物价,看看我们的职工现在生活得好不好。”而后,滕部长就差张永银给他买了份《新华日报》。直到现在,在张永银的记忆中,都对这个关心职工生活的铁道部长念念不忘。
不过,让张永银最自豪的事,是他保卫过毛主席。“那是五几年,一个夏天,毛主席的专列就停在6号站台。”列车刚停,张永银便和战友们将这里围了起来,“贵宾室就靠在6号站台,那时候没有空调,我们就从肉联厂搞了几块冰放在椅子后面降温。”“那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毛主席,我见过了。”说起这段往事,张永银很是自豪。而今,车站停办客运,下一步就启动搬迁,说到这儿,老站长沉默了一会儿说:“物和人一样,都老了,要退休了。”
11:20
老站长偶遇老客运车间主任:
不留恋也难
79岁的任金城,1955年来南京西站工作,1983年退休,时任西站客运车间主任。他在西站的时候,还是南京西站的辉煌时期。昨天,他戴着墨镜、挂着单反,想来送送西站这个“老朋友”最后一程,没想到偶遇了老站长。“挥洒了一辈子青春的地方,不留恋也难。”张永银问他为什么来,任金城说,因为舍不得它走。
“也就是三十年前,南京西站7个售票窗口,每天排队买票的队伍都排到大厅门口,每天平均售票3500-4000张,进款8000-10000元。”跨过几十年的时空,任金城依旧清楚地记得30年前南京到各地的票价,“我们日进万元已经不少了,因为当时票价便宜,南京到上海5.4元,到无锡3.3元,到苏州4.1元……”
“1955年那时候还没有春运,春运是七十年代后才开始的。别看我们大厅当时2000多平方米,只能容纳1000多人,我们就在门前广场上搭棚子,客运员就拿着大喇叭喊‘到乌鲁木齐的过来排队啊!进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