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0日上午,正航行在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附近的中国海军第11批护航编队成功进行了第二次综合补给,这也是该编队首次在印度洋进行补给。 汪汉宗摄(中新社发)
3月6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的代表李华新大使赴叙利亚斡旋。图为李华新在大马士革向媒体讲话。哈泽姆摄(新华社发)
3月11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张明(左)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秘书长扎耶尼,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交换意见。 新华社记者 王波 摄
最近,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表现突出:不仅在安理会讨论叙利亚局势时行使了否决权,还积极派特使前往斡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身影已经越来越清晰。中国外交该何去何从?记者采访了参加两会的三位代表委员。
这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国外交始终是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我们在外交领域面临国际社会的更多期待,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在更多的国际事务中承担责任和义务。”政协委员、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说,“中国一向根据国际事务的是非曲直来决定外交政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说‘不’,首先是为了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不允许其他国家通过安理会来颠覆一个国家或对一个国家实行武力打击。我认为这是中国在乱局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典型案例。中国在该说‘不’的时候从未犹豫过。”
“在本轮阿拉伯世界动荡之前,中国政府就设了一个中东问题特使,当时主要是帮助解决巴以之间的争端。应该说,中国早已开始积极参与、介入和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了。”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也说,“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期望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体系的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期待中国在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外交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根本利益。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民富国强,中国外交的基本思维就是为民富国强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裘援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