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一家名叫“巴赫西点”的小面包房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德国店主吴正荣说,他和妻子杜雪慧乐见他们在中国的助残事业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
十年前,吴正荣夫妇从德国斯图加特来到了中国长沙,帮助一家德国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聋哑儿童的助学项目,十年来已经帮助了超过400个中国聋哑儿童。为了帮助更多聋哑人回归社会,吴正荣夫妇去年又开了这家“巴赫西点”,免费培训聋哑人制作西式糕点。
在长沙最近正大力开展的“争当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活动中,“洋雷锋”吴正荣夫妇十年爱心长跑、跨国助残的事迹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做好事、予人帮助、奉献爱心的行为被比喻为“学雷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半个世纪前,出生于长沙望城县(今望城区)的雷锋,在部队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老年人倒地,路人不敢搀扶;医院火灾,医生遗弃病人逃生……频频出现的类似事件使不少中国民众感到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道德却在滑坡。
转型时期社会的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不堪承受之重”,重新凝聚民间道德共识、回归守望相助的伦理传统也成为当务之急。
2011年11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随后,一场旨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全国性运动迅速铺开。
同年12月18日,在雷锋诞辰71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在北京揭牌成立。该基金将组织开展雷锋摄影展、雷锋日记书法展、雷锋文化万里行等大型活动,以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
今年以来,在雷锋家乡长沙,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当文明长沙志愿者、做学习雷锋活动排头兵”、“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宣传标语。续写“雷锋日记”,推广雷锋故乡流行语——“这是我应该做的”,寻找“雷锋传人”的系列活动均已经陆续在长沙展开。
20日,在雷锋牺牲地辽宁抚顺,一场以“放歌雷锋城”为主题的歌会在该市天湖体育馆举行,两千名观众在一首首老歌里重温着温暖的回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学雷锋”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指出,时代依然需要雷锋精神,过去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现在要提倡利人又利己,这更人性化、更贴近群众、更富有人情味。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平民偶像、草根英雄逐渐通过媒体的报道进入人们的视野。徒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两岁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20年坚守山区学校三尺讲台的“拐杖老师”谭定才……雷锋又回到中国人身边。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说,要让雷锋精神照亮人心,使“学雷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时尚潮流,固化为工作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教授李萍认为,中国民间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锋,而与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仁者爱人”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是各方均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执政党在雷锋牺牲50周年之际提出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不仅是对社会道德滑坡的一种回应,或许也是出于凝聚民间道德共识夯实执政根基的考虑。”李萍说。(记者 刘良恒 袁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