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济南市泉城广场,两名清洁工正在用拖布清洁地面,不远处是一献血车。历年1月份,国内多个城市的血液储备告急,今年血荒的情况更加严重。当前,公众对献血安全性有质疑,缓解“血荒”需先治“心病”。有专家认为,公众献血热情的下滑正在倒逼制度的改良,在目前的现状下,当务之急是改变用血机制,比如增加透明度,厘清费用,真正做到让无偿献血者放心。
制度完备程序规范透明 提高民众无偿献血意愿
中国式血荒寻求破解之道
近日,一条求献血的微博在网上流转。那是河南人程云涛发的。他三岁半的儿子保罗患了白血病,好不容易住进北京道培医院,却被告知不能手术——因为没血可输。“保罗的血象已经往下掉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程云涛急得两天三夜未合眼。
血确实缺。道培医院里上百人的治疗都停了下来。医生让程云涛自己想办法。程云涛无奈之下想起了网络。他的求救得到了回应。有六个人志愿为保罗献血。这让程云涛大喜过望。可是,希望很快变成失望。
最先来的两个志愿者不符合献血条件,或体重不够或血小板不足。接着来的三个志愿者等不及繁琐的手续走掉了。只剩下一个志愿者。万幸的是,这个志愿者有足够的耐心,也符合条件。他的血救了保罗的命。
随着日益严重的“血荒”,程云涛式的遭遇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人们不能不思考这场“荒”来自何处,如何消除。
为什么采血车上验血只需三分钟
人民日报社会版与人民网2010年11月份《今天你献血了吗?》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814人中,因为害怕被传染上病而没有献血的人占13.2%,担心献血对身体有伤害的占5%。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认为,中国人献血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不同,中国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动一毫一发都不行,要保持完整性。这个观念不仅成为了献血的桎梏,也阻碍了器官捐献的发展。然而,“在一些国家,人们通常认为献血是光荣的事,很多公民主动去,中国人却觉得能不献血就尽量不献。”
许多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网络上关于献血阴谋论和后遗症的文章非常多,也的确有不少人反映身体在献血后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的不适。
记者对采血车进行观察和走访之后,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去大医院进行一次正常的血液化验,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出结果,而在采血车上只需要三分钟?
武汉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姚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血车上一般配备“一医(生)一检三护(士)”,献血者上车之后,要经过咨询、填表和初检三个步骤。通过填表可以排除相关的疾病,比如肝病;而通过初检,则可以确定献血者是否适合献血。然后还会有一个复检,复检包括用试剂对艾滋病和乙肝等传染病进行检查,且要做两次。经过复检,约有98%的血液可以使用。
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一名员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3分钟的快速检验肯定是科学的。与我们平常在医院做血液化验不同,献血时,检验的东西比较少,主要排除相关的血液传染病。
而平常在医院验血多是为了辅助诊断或加强确诊,所涉及的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以及血气分析等很多种,因此颇费时间。
这名工作人员说,如果献全血的话,传染病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针头扎在静脉里头,不会导致传染病。有传染病危险的是血浆单采,像以前河南上蔡等地的艾滋病村,就是由于血浆单采导致了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主要原因还是不按规则操作。如果按规则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军事医学科学院许金波教授告诉记者,血液是一个再生的组织,现在采血的量远远构不成对肌体的伤害,它很快会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