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北京八大措施防治PM2.5 重污染天部分公车停驶

时间:2012-02-09 14:47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2月8日)上午记者获悉,北京市将出台八项措施防治PM2.5。根据已经制定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本市将以控制PM2.5污染为重点,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计划到2015年,本市空气中PM2.5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

  按照《北京市2010-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本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将比2010年下降30%,PM10浓度降至80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

  2020年后,本市还将持续努力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按照目前治理大气环境的进程,2030年本市空气质量将达到国家标准。据了解,截至去年,本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已达到78.4%,比1998年增加了186天,空气质量连续13年改善。

  根据2008年以来的研究性监测,目前本市PM2.5年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这超出了正在最后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限值。据了解,即使在人为活动影响很小的密云水库,PM2.5年均浓度也在每立方米45至50微克之间。

  根据环保部门监测和分析,本市空气污染物来源主要集中在机动车排放、燃煤等八大方面。其中PM2.5由于粒径小,传播远,外来微尘对北京的影响约占PM2.5来源的四分之一。据了解,京津冀地区,每年仅燃煤总量就超过3.5亿吨;全市500万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有机物和黑炭都会形成PM2.5;工地扬尘也增加了PM2.5的浓度。此外本市相对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和低森林覆盖率、较小的水域面积和相对集中的人类活动,都导致了本市空气污染物浓度长期超标。

  空气质量新国标原则通过

  PM2.5年均限值35微克/立方米

  记者从环保部获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已经在该部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

  去年11月16日,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意见稿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PM2.5的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相同。(记者 张航)

  治理PM2.5八项措施

  1.“天眼”遥测空气质量

  今年本市将全面开展PM2.5监测。将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

  2.提前淘汰40万辆老旧机动车

  本市将在2013年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40万辆老旧机动车的目标。到2015年再强制淘汰30万辆2001年前购买的国I标准老旧机动车。

  3.燃煤消费总量消减62%

  到2020年燃煤比重将控制在10%以下,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十一五”末消减62%。

  4.拒绝高污染工业

  本市今后将禁止新建、扩建炼油、石化、水泥、钢铁、铸造、建材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5.推广奥运保洁标准

  道路保洁将按照奥运期间保洁标准,所有道路实施机械化吸尘作业。

  6.增绿扩水提高自净力

  本市计划用5年时间,增加平原林地100万亩,到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57%。

  7.重污染天部分公车停驶

  遇重污染天气,本市将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部分企业停产、减产,部分公车停驶。

  8.治理污染齐参与

  市民需要转变生活方式,在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方面率先垂范,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

  新闻链接

  公务用车

  每周少开一天

  据新华社讯 根据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环保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我国将陆续把节能减排活动从企业、机关、学校、家庭延伸至军营、农村等各个角落,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方案》还要求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

  根据《方案》,我国将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节能减排企业行动、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节能减排军营行动、节能减排农村行动、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节能减排科普行动、节能减排媒体行动。

  根据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计划,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政府机关在用电高峰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上下两层楼不乘电梯。 《方案》指出,要组织开展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分享到: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