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的雾霾又来了——从2011年末到今年1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去年12月31日到今年1月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三天发布了最高级别的大雾黄色预警。从3日起,受南下冷空气影响,笼罩在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才自北向南逐渐消散。
然而,晴朗的心情未能持续——1月中旬,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接连遭遇雾霾天气,雾霾导致的低能见度,对正在进行的春运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北京宣武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连国等专家提醒说,现在仍是雾霾天气易发的季节,人们还需要增加相关知识,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雾霾对春运交通和人们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 雾霾多次袭来,范围广、时间长、影响大
去年9月入秋以来,雾霾天气频繁袭扰我国。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告诉记者:“最新统计显示,去年9月至年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共发生15次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时段集中等特点。雾霾天气比常年偏多,个别地方偏多20天以上。”
在雾霾最为严重时,一些地区的能见度小于50米。河北曾经4天内发布11次大雾预警。北京10月大雾日数与2010年全年总数相当,连续发布了5次大雾黄色预警,去年9月至年底,北京出现9次明显雾霾天气,雾霾日数45天,较常年偏多29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1980年54天、1979年48天)。
雾霾笼罩,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造成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船舶滞留或停航。去年10月7日,全国公路上至少有50多人因大雾造成的车祸而死亡。
严重的雾霾天气还导致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公众对身体健康的担忧。去年12月初雾霾比较严重的那几天,居住在北京通州区的严女士看到空气污染指数不断攀升,同时自己孩子所在幼儿园不少小朋友感冒咳嗽,赶紧买来口罩给4岁的孩子戴上。“口罩只是在上幼儿园和回家的路上戴,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作用、能不能挡住PM2.5,不过戴上总是放心一些。”
2011年,雾霾天气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PM2.5、PM10、霾等原来大多数人感到很陌生的词语,现在为人所熟知。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2011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公众评选活动中,“雾霾天气频繁发生”高票当选。
“目前仍然是雾霾天气易发的季节,人们还需要增加相关知识,提高警惕,防范其对春运交通和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陈振林强调。
2 “雾”与“霾”在空气相对湿度、能见度方面有区别
虽然经常统称为雾霾天气,“雾”与“霾”其实在定义上有严格区分,在空气相对湿度、能见度方面是有区别的,预报方法、防范重点也有差异。
“雾与霾是不同的概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介绍,“雾是指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现象。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则称为霾,霾是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