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旅客准备回家。(资料图)
1月8日,今年春运正式启动,标志着又一次超大规模的春运来临。这是全球最大规模集体迁移,相当于中国人口整体迁移两次
背 景
1月8日,今年春运正式启动,标志着又一次超大规模的春运来临。这是全球最大规模集体迁移,相当于中国人口整体迁移两次。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而有效破解成为当下核心民生话题。
本文试图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户籍制度、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角度探讨解决之道。
每年春运已成为整个国家面临的一次大考,不仅是对每一个需要回家的个人,更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从铁路、民航、公路、水运到公安、卫生、消防等各相关部门均严阵以待。
面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强大力量,面对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大迁徙,怎样能让春运之路不再沉重?
揪心是共同感触
2012年1月10日上午9点,记者在常用搜索引擎中输入2012年和春运两个关键词,找到相关结果350万个。等到当天晚上9点5分,记者再次搜索这两个关键词,找到相关结果约357万个。半天时间增加了7万条左右相关信息。
国家发改委2011年12月2日公布,2012年春运从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共计40天。今年春运是继1966年春运以来最早的一次。官方预测,春运客运人次将达31.58亿人次,同比增长9.1%。
铁路部门预计,全国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2.35亿人次,同比增加1352万人,增长6.1%,日均需发送达588万人次,但目前铁路春运客运能力仅为382万人次。
今年起铁道部为应对春运首次推出实名制购票政策,并首次尝试网络订票。然而运行第一周,网络购票就遭遇拥堵和瘫痪。
数据显示,1月9日当日,铁道部官方订票网站www.12306.cn点击量超过14亿,相当于中国每人在同一天内点击了一次。有媒体估算,按照铁道部订票网站的日点击率和日售票量,平均猛刷网站超过500次才能买到一张火车票。
公路、水运和民航运输压力同样很大。
据交通运输部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预计为28.4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9.5%;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预计为435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两项合计占全国春运旅客总运量92%。据民航局预测,2012年春运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3488万人次,比去年增加7%。
一位四川在外打工的小伙10天买不到火车票,伤心地哭了。有位在广州打工的技术工人打了155个电话,也没订到票。在媒体工作的赵小姐更有恒心,一晚上打了近200个电话,终于订到一张车票。调查中,民众对春运感触最多的词汇是拥挤、等待、揪心。
有媒体对春运中民众最关心话题进行了网络调查,近三成网友表示最担心的问题是买不到票,20.2%的网友最担心车上太挤,19.6%的网友最担心人身和财物安全,还有10%的网友最担心票价上涨。
有网友戏言,无论是开火车的还是坐火车的,无论是赶春运的还是服务春运的,揪心是共同感触。
经济社会问题的缩影
春节,团聚,家可谓春运的归宿,而与之相对却是个人面临一票难求、回家之路艰难漫长,交通运输部门面临运力不济、负荷加大、民众埋怨。浏览一下最近一些主要网站春运专题便知其中三味:
人民网主打标题是《2012春运,带上你的票回家》,中国网络电视网站(CNTV)标题是《买票的人:请卖我一张火车票》,新浪网标题《希望在路上 ,回家不是终点的方向而是让希望更有力量》,春运网专题:我们一起回家过年。
采访中,民众普遍表示他们受传统春节文化和与家人团聚观念影响至深。
有最新网络调查显示,77.1%的受访网友表示自己是2012年春运大军中一员,71.3%的网友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出行主要目的是回家过年,20.8%的网友表示是为了探望亲友。
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他们中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人毕业后留在城里,不愿回到家乡。为了工作、求学和更好的生活,这些劳动者选择了在异乡奋斗。一年到头忙碌,只有春节才有机会和充足的理由回家与亲人团聚,重温亲情。
今年春运人潮来势凶猛的原因还在于农民工回乡流、学生流和探亲流合三为一。有人认为如果能提前将这三股人流进行适当的错时分流,比如错时放假等方式,或许能有效缓解春运压力。当然只能是缓解,并非化解。
真正需要化解的不止于此,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春运难题不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更多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缩影。
资料显示,我国从1954年起就有春运记录,当时日均客流量仅73万人次。最近30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进城务工人数随之增多。截至2011年,中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约2.5亿人。他们中很多人每年春节几乎雷打不动回家过年,这就造成近些年春运出行人次屡创新高。
社会学专家郭簃认为,春运是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资源过度集中,不利于统筹协调发展等宏观层面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不只是交通运输部门运力扩容那么简单,需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从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实际举措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统筹规划,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