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对话人社部副部长:社保如何更给力

时间:2012-01-12 13:51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广西柳城县龙头镇码头村下枧屯,71岁的老人谢继连拿到了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当天,该屯20多名老人领到了新农保养老金存折。 邓克轶摄

  何时全覆盖——

  “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

  今年养老保险将做到制度全覆盖,2015年参保人数达8亿人;

  企业养老金“八连调”正组织实施,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今后也将提高

  【镜头】 “每月有了90元养老金,我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杭州上城区居民凌碧云自小患病,生活支出全靠家人给钱。2011年7月,我国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杭州当地年满60岁的老人可直接按月领取90元养老金,虽然不多,依然让她感到了经济上有了点自由度。

  记者:到2011年底,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现在大家很想知道,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一项,什么时候也能实现“全覆盖”?

  胡晓义: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后两项已实现全覆盖,当前重点是解决养老保障全覆盖问题。

  去年7月1日开始,我国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填补了养老保险制度最后的空白。之前,我国已建立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全面推开。2009年,又进行了新农保的试点。城居保试点启动后,推进迅速,到2011年底,全国60%以上的地区建立起新农保、城居保制度。

  今年将再迈一大步,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这两项制度,将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养老保险也将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

  记者:制度全覆盖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全民养老”有什么差别?何时能推进到“应保尽保”,也就是“对象全覆盖”呢?

  胡晓义:首先要有制度全覆盖,才有可能实现参保对象的全覆盖,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全民养老”。

  制度不再有空白,意味着全体国民都拥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安排,所有城乡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由职工养老、新农保、城居保三大社会养老保险构成的“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在此之前,不少农村居民、城镇非从业人员,想参保也找不到适合其情况的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抓紧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到去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新农保、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共计3亿多,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数为6亿多。这说明还有很多人没有社会化的养障,扩面任务仍很繁重。当前扩面重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

  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8亿人以上。

  记者:我们知道,新农保和城居保采取自愿参保的方式。有人提出,当前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水平太低,缺少吸引力。一些地方出现45岁以下农民对新农保不积极的情况。如何增强养老保险的吸引力?

  胡晓义:坚持低水平起步、广覆盖,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和绝大多数居民并不富裕,如果把保障标准定得过高,财政压力大,城乡居民缴费也有困难,保障面就难以扩大。

  当然,保障水平也要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已经七连调,正在组织实施第八次调整工作。医保的补助标准、支付比例也在年年上调。今后新农保、城居保的待遇水平肯定也会随经济发展而增加,对此我们要有信心。

  如何更公平——

  首先解决“有无”差别,再通过多次调节缩小群体间不合理差距;

  “并轨”大方向明确,须做好顶层设计

  【镜头】 2012年继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消息公布后,北京市退休职工张先生并无欣喜之色。“再怎么调也比不上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后悔前些年改革时到了中国集邮总公司,而原本差不多年龄、学历、职位的老同事,从工信系统退休后,养老金至少比他高出1000元。“七连调、八连调,每次都大说特说。上调当然也是好事,但为什么不说说企业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呢?”

  记者:近几年,不同群体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终待遇的差别,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社会保障本身应促进公平,而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双轨制”则扩大了不公。

  胡晓义:社会保障属于上升无止境的刚性需求。当制度安排严重缺失时,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当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会强烈起来,自然会出现群体间相互攀比现象。

  我们高度重视“公平性”的问题,也采取了多项调节措施。但平衡这些利益关系,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各类群体的待遇标准拉平,而要按照中央关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并在多次调节中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不合理的差距。

  记者:缩小不合理的差距,今后会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胡晓义:实现公平,第一位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有的人有社保,有的人没有,这种差距是最大的。譬如养老保险,目前城乡参保人数6亿多,覆盖面不小,但毕竟还有好几亿人没有养老保险。现在首要工作仍是改变有些人无保障的状况。

  然后是调节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着机关与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同类退休人员、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与单位就业人员等种种利益差别。医疗保险,存在着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的差别。近几年,缩小不合理待遇差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例如养老金 “七连调”。

  我们掌握的情况是,多数人对上调养老金是肯定的,目前反映差别较大的主要是企业退休职工中的高技术人员等,因此在调待遇的过程中会继续向这部分人群倾斜。在总结7年连调经验的基础上,人社部正抓紧研究制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总体考虑,一是总量上要使基本养老金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建立联动机制。二是结构上要适当平衡相关群体的待遇水平,包括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新老退休人员之间,以及退休人员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减少和缓解矛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鼓励早参保、多缴费、长缴费。

  此外还有地区间的差异。近几年在调整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的过程中,也注重适当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待遇水平,中央财政对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省份给予了大量补助。

  记者:大家还是觉得步伐慢了点,为什么不能尽快“并轨”呢?

  胡晓义: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大家应注意到北京市从今年起改革了公费医疗制度。其他社会保障也将逐步推进。

  为什么不一下子统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稳步向前推进。养老保险是管几代人的长远制度安排,又涉及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稳定、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否则,仓促上阵,难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汲取过去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顶层设计做好了,既让不同群体都能接受,又助于公平。不同制度间的衔接也很重要,比如新农保和职工养老的衔接,企业养老、事业养老的衔接,测算精准才能保证公平。否则新制度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

  这里要明确一点,社会保障强调权利和义务相对等。比较彼此待遇差异,不能只看结果,不看参保时间长短、缴费多少。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应适当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分享到: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