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移民大考”逼出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11月28日 10:10:32  来源:半月谈
字号:    

  “16万多移民,185个行政村,我们摸排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600多起,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84起,没让移民带着问题、矛盾、遗憾离开。”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后,淅川县信访局局长王达忠作了一个统计,他说:“这组沉甸甸的数字在水利移民史上写下了值得骄傲的一笔。”(《半月谈》2011年第22期)

7月7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车的村民让车下的乡亲为她抓一把故乡的土

移民考验社会管理

  “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

  “北京渴!南水北调!”

  “您愿意搬吗?”

  “总不能渴北京人吧。我响应党的号召,搬!”

  这是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与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一位91岁老人的对话,也是一张值得永久珍藏的移民心灵底片。

  2011年10月底,历时两年多的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大搬迁落下大幕。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密度最大的水库移民,留下的不仅有无数的感动,还有对政府工作的思考和启示。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说,在新形势下,移民工作是一道复杂的社会管理方程式,需要从化解历史现实矛盾、调整利益分配、理顺移民情绪等多个方面入手破解。

  真心尊重移民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作为一级党组织,必须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2009年,河南作出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后,时任淅川县香花镇党委书记的徐虎向干部们下达了动员令。

  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淅川县,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在两年多时间里,需外迁安置到河南25个县126个乡镇。

  淅川县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曾任淅川县移民局局长,他对罗建伟说:“我那时移民工作好做些。今天移民赶上了好政策,工作却难做了,得用真心动真情,不能伤了一点移民的心。”

  去年6月16日,滔河乡凌岗村移民搬迁前夜,原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来到移民凌增岐家。凌增岐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县太爷’喝酒,不过吃过饭就要走了,成别的地方的人了。这里前靠山、后靠水,真不想走。”

  面对县委书记,凌增岐欲言又止、泪水难禁,其情其景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搬离故土,每位移民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在顾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耐心做工作,维护好他们的具体利益,成为当地干部的共识。

  香花镇干部张才漫带一个村的70多名代表去安置地分房,早上8点去的,晚上8点还没回来。徐虎给她打电话,她说:“群众不抓阄,我午饭还没吃。”徐虎说:“不行先停停。”张才漫说:“再坚持几分钟,或许有转机。”回来后群众告诉徐虎,张才漫晕倒两次,群众把她放在木板上躺一会儿,她醒来后继续做工作,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大石桥乡张湾村农民陈寿宽是个老“抗迁户”,上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时,水淹到屋前才后撤。这次陈寿宽又给干部出了个难题。他说:“我最近从新疆引种了一棵啤酒花,长得很好,想在全县推广,带动群众致富。可搬迁地不适合啤酒花生长,我要留下来种啤酒花。”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说:“碰到这种无理要求,我们心里也很恼火,但想想他那种故土难舍之情,心中也就释然了,还是耐心地做工作。”先分析这花是籽播,一年只能引种20棵,短期内很难在全县推广。然后又向他保证,政府会交给专人照顾,花一定会越长越好。反复做工作之后,陈寿宽的态度终于转变了。

  香花镇刘楼村曹龙勋曾是拒迁带头人。一天晚上9点多,他去找镇党委书记徐虎理论,一进办公室,看见嘴上起泡、双眼通红的徐虎在泡方便面,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说:“我同意走。”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说,一碗方便面感动一个拒迁户,群众不善良吗?不厚道吗?这次成功搬迁,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农民身上那种朴实、宽厚、豁达、包容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广泛的民主协商

  “由村里人组成的迁安委员会是大伙的主心骨,说俺想说的话,办俺关心的事。”在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里,65岁的移民姜金富感慨地说。

  南阳市副市长崔军认为,实现和谐搬迁,就要从满足移民发展愿望和多样化需求出发,一切以“移民为本”做好工作。迁安委员会下通群众、上联政府,参与每个环节,使整个搬迁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起到了政府“包办”所起不到的作用。

  上集乡魏营村离淅川县城不到10公里,经济发展快,群众收入高。迁安委员会到荥阳市安置点考查后,群众对土地质量有意见,拒绝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后来,安置县调整了部分土地,问题才妥善解决。盛湾乡马川村安置地在宝丰县,原计划将村民一分为二,征求了群众意见后,最终合成一个村。

  2009年2月的一天,唐河县委办公楼会议室中聚集了20多支建筑施工队的代表,竞标新村建设工程。淅川县鱼关村11名迁安委员和两名乡镇干部组成评委会,打分评标。迁安委员王泽福说:“户型由群众选,谁来建群众定,建筑质量也由群众全程把关。”

  新村一开建,王泽福就带领2名委员长驻工地。其间,群众代表半个月一班轮流监督。王泽福说:“在唐河县质监部门帮助下,从打地基到新房封顶,实现了全程监督。村旁边有一座砖场,想卖砖给施工队,我们检验后发现不合格,始终没买他们一块砖。”

  鱼关村支书王文华说:“迁安委员会分为理财组、工程监督组、调解组、协调组,是政府的好帮手,群众的代言人。”按搬迁规定,老人必须和一户子女合户搬迁以节省宅基地,而鱼关村有20多户老人长期单独生活。迁安委员带头“合户”,最终,鱼关村搬迁户由210多户减至189户。

  滔河乡乡长何丽说,迁安组织解决了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搬迁中,政府最头痛的是“假移民”,有的人去世了,没销户;有的姑娘出嫁了,没迁户。我们把清理任务交给迁安组织,代表们先清己、再清人,仅姬家营村就清理“虚挂户口”22人。

  “民生关怀”融入细节

  8月10日,记者来到次日将搬迁的淅川县盛湾镇兴化寺村,只见一座凉棚下集中着卫生、公安、公路、移民、电力5个服务站,由1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的服务队正帮群众装车。这个村的搬迁方案有24项、连图带表107页。在一份特护病人名单上,36人的病因、年龄、车号、陪护人员等写得清清楚楚。

  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说:“从动员到安置,移民工作分10个阶段、200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民生问题,我们都尽量考虑到,各项措施、方案,摞在一起有三层楼高。”

  去年8月12日,168辆客车、580多辆货车、30多辆救护车、130多辆工作车,先后从淅川7个村出发,将5236名移民送往安置地,创造了我国水库移民单日人数最多纪录。

  有条不紊的搬迁源于高效的指挥系统。淅川移民指挥中心由17个部门组成,调度车辆、应急处置、预报天气……全天“准军事化”运转,使搬迁过程中没出一起安全事故。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移民,移民关键在建房。为了快搬迁、建好房,河南推出了“双委托”机制:移民委托迁安组织,迁安组织委托当地政府建房。

  河南选出了30多种户型,由移民讨论选定;在质量监督方面,建立了企业自控、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移民参与的“四位一体”机制,迁安代表参与招标到房屋交工全过程。邓州市督司镇党委书记马黎升说:“在住房质量上,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督司的乡干部每人包一户房子,每天公布进度。通过给移民盖房,我又多了一门手艺,学会了制建筑图。”

  与淅川相邻的邓州市总共接纳移民30345人,是安置量最大的一个县级市。回忆起刚到邓州市孟楼镇张义岗村时的情景,移民曹明俊至今难忘:“欢迎仪式后,每户移民都由‘包户干部’领到新家,并收到标有干部姓名、职务、手机号的‘连心卡’。进门先看到一个大礼包,有面条、肉、油、煤炉、煤球,炉火都事先生好了。”

  唐河副县长李海宪说:“移民最大的损失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与亲情和故土的脱离,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拿出真情来弥补移民的感情损失,让移民心随身走。”

  今年5月4日,河南省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此次活动的百对新人均来自南阳市7个县市区的移民新村,新人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

  年近70岁的单长军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新人,2010年他从淅川县的香花镇移民到新野县,结识了当地的姚桂兰。“变化太大了,住上了楼房,政府不仅给米、给面、给补贴,还为我们操办婚事。”单长军说。(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

[责任编辑:芮益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