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多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294个城市之首。
加快发展强基础。改善民生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支撑。石家庄市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是打造工业强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和“主导产业三年翻番、全部工业四年翻番”的工业倍增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中国石家庄光谷等战略性重点工程建设,工业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华北重要商埠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旅游会展,推进南三条、新华集贸和正定小商品城等市场提档升级,广泛吸纳社会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三是繁荣农村经济。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四是实施全民创业。围绕培育创业精神、激活创业主体、提高创业能力、强化创业支撑,制定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若干政策》,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以人为本谋民利。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石家庄市围绕群众生活所需,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建设城乡优环境。加强城镇建设,实施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民居示范村616个,解决了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扩大就业固民本。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抓好大学生零失业和农民工、复转军人、城镇困难群众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零就业家庭数量实现动态为零。三是办好教育强民基。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扎实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四是改善就医缓民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完善保障解民忧。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安居保障工程,积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六是维护稳定保民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最放心城市创建活动,让群众吃得放心、用药安全;以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推进城乡一体防控体系建设,努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机制善行政。善行政则事业兴。石家庄市在注重做好具体工作的同时,探索建立善行政的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合力。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把保障民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行政流程,全面实行跨部门横向联合审批制,切实做到审批环节少、程序简、办理快、费用低、服务优。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把改善民生的各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投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使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三是健全问政于民机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行群众列席人大会议制度、重大政策听证制度、民生实事项目公开征集制度,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四是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全社会参与民生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 艾文礼)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