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国离文化强国有多远 民众期待多样化文化需求

2011年11月14日 11:21:32  来源:半月谈
字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这组本刊特稿将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专题解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研究员表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我们碰到的一个难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告诉记者。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赵涛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李君如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宋月红强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之一。这种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日益重视上,也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期待上。

  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也就愈发体现出来,加强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日益成为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央表示,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