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一
百年前的中国,武昌城中的一次武装暴动,引爆了一场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并成功地推翻了专制、腐朽、卖国的清政府,首要原因在于后者不能与时俱进,有效地实施并推进政治改革,自我调整与革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9世纪末,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将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转换为现代民主体制。在亚洲,日本于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也初步完成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一举跻身于列强行列。在国内,法国和美国革命带来的民权至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激进的士大夫和青年人开始相信,现代国家的主权不在于君,而在于民;从西方和日本传来的立宪理念,让不少中国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在君主之上还应有宪法这一更高的法则,任何权力都要在宪政制度框架中受到限制。无名小辈邹容的《革命军》甫一问世,轰动朝野,显示出面对列强欺凌、国势衰微,人心思变,已经达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面对如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却未能“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实践证明,当统治阶层在臣民中享有比较充足的权威资源时,他们总是缺乏改革的意愿。1898年“戊戌维新”时,清政府尚有一定的变革主动权,但慈禧却用血腥手段对之加以镇压。在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后,面临反清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于1901年1月颁布了变法诏,但所谓的“新政”,却回避了实行宪政这一变法自强的关键。面对日益高涨的参政意愿,清政府倒行逆施,推出皇族内阁以垄断权力,将被新政动员起来的体制内的各派政治力量都推向敌对的方面。直到清朝灭亡,议会未成立,国会未召开,宪法也未曾颁布。清政府的颟顸与顽固,使其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改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等待它的只能是破产。
辛亥革命彻底扭转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方向。自此后,民主与宪政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渐成主流,如毛泽东说:“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辛亥革命使中国封建传统文明延续两千年的历史寿终正寝,中国在制度上进入现代化的时期由此开始。辛亥革命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产生飞跃进步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