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以实践为师 以群众为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2011年08月25日 17:43: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图为本报记者在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东村采访红枣种植大户。

  这个8月不平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行动的主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萦绕在心头,思索在村头,琢磨在笔头,成为沉甸甸的“记者三问”。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人民日报社首批80余名记者迅速奔赴各地基层。8月22日,“走基层”常设栏目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与读者见面。

  “有温度,有质感,仿佛能摸到了生活的脉搏。”子夜时分,捧着刚刚印出的大样,夜班编辑这样赞叹。

  几个小时之后,在河南淅川,一位普通的村民组长在党中央机关报上读到了自己的故事;在河北青县,小鹁鸽留村的村民们听到了自己的声音……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靠动员、靠部署,更靠身体力行。近日,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全体成员将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基层一线蹲点调研。

  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扎根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力量源泉中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在人民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部署大会上,编委会领导强调,不是应付一时、对付一段,而是真正把基层当作新闻工作的“富矿”,不断挖掘、不断拓展。走出院子,走进基层,我们的眼界才能打开,思想才能升华,文笔才能清新,我们的工作才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大有可为的前途。

  记者赵永平多年从事“三农”报道,2010年,他所在的农村采访室记者们行程五省区,用时两个月,完成了长篇调研述评《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这一重大问题,被认为“充分体现了党报在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指导能力”。

  他说,从土里刨出的新闻报道,一样可以立意高远,攸关大局。

  “迎着问题上,朝着基层下,面对群众走,向着深处挖”,8月19日,赵永平转了几次车,赶往河南淅川,到一个普通村庄,采访一个普通的村民组长。之所以这样选择,他说就是“要看到最普遍的状态,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大主题、大背景,也是年轻记者侯琳良一直关注的话题。他将目光投入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选择到了湖南长沙雨花区,走进了不足一月前刚刚从“黎托乡”改为“黎托街道”的“新市民”中间,探寻“城市化”宏大叙事下个体的命运变迁。

  从事国际报道的记者们也参与到走基层的行列中。大西北的甘肃、大西南的贵州,还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龙岩,他们将分三组展开调研。他们中间有在国外常驻多年刚刚回国的老记者,有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有长期从事国际新闻夜班编辑工作的同志。

  2010年开始,报社就开始系统组织国际部的记者、编辑到国内的基层单位调研采访。不少人感叹,这使自己真切地体会到“今日中国已是世界的中国”,“立足国内”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有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才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把对群众思想感情的增进,反映群众愿望能力的提高,汲取于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

  转变,正在发生。

  在长沙采访,侯琳良对采访方式有了新理解。当地政府请来几位村民,把采访定在会议室,照理说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也能听到“新市民”们的故事。“可我觉得这还是隔了一层,不是‘原生态’。”虽然他们的家很分散,但侯琳良坚持要到每人家中采访,到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去感受,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几天的朝夕相处,也让赵永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了解了村民小组长这个农村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的“苦辣酸甜”,更让他看到了农民的需要。

  赵永平说,在最普通的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是要发展起来,还需要国家更多的支持,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这些情况,仅仅靠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感受是很难那么真切的。

  沉得下、蹲得住、坚持好。这是人民日报对此次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

  编委会领导要求全体编采人员要沉下身来,脚踏实地,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

  人民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今年8月中旬至年底,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有关精神,推出专题专栏报道,建立基层联系点,并启动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蹲点调研活动,组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研讨会等。

  目前,人民日报社各部门、各分社已确定各自的基层联系点100个左右,覆盖东西南北中,跨越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等,涵盖农村、城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把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新闻业务本领的增强,收获于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实践中

  记者走基层,接了地气,也长了灵气。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戴岚总是嘱咐身边的年轻记者:一定要腿勤、嘴勤、手勤,一定要深入下去,采写第一手报道。只有保持同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报道。

  身教胜于言传。这两天,戴岚到了新疆温宿县,和温宿镇柯克牙社区的老党员马木提·买买提面对面交流。走进老人的内心,她发回了用第一人称写成的报道《吃葡萄不忘引来清泉的人》,将一个基层少数民族老党员对党的深厚感情娓娓道来。

  群众是语言大师。赵永平从基层归来,带回了沾着泥土芬芳的话语。说水利的重要性,比不过村民许广山的那句话“水利是庄稼人的胆”;谈基层干部的境界,莫过于村民小组长全福成的概括“吃得起亏,受得起气”。

  群众是智者哲人。侯琳良学会了用“新市民”的视角理解城市化,那就是“仿佛原来种田时宁静的生活心态打了个急转弯”,跳出“农门”闯“城门”,从农民变身“新市民”,绝不是安置房子、发放补偿款就能了事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城里站得住脚”。

  不仅于此,一系列清新的栏目和专题报道也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周刊》的新栏目“田野风”,文艺版的“基层文艺”、“书店的灯光”等专栏正在准备……“秋收一线见闻”、“草原牧区行”、“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县域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专题正在采写。

  走基层,更带来了成长。刚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记者于洋的第一次采访就投入到走基层的行列,到河北青县采访调研。他说:“刚刚走出了一个课堂,又来到了一个更宽广、更敞亮的课堂。”记者李志伟也是新入社的记者,走基层让他真切感受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已做好准备,不怕磨破鞋底。”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责任编辑:冯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