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微博挺真善美也滋生谣言 辟谣赶不上传谣成隐忧

2011年08月18日 13:42:0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如今的“微博”不再是小众的信息发布,它正日益走近大众,并为公众提供广阔的“话语场”。中国网民通过微博知晓相关信息,随后即以回应、传播、参与。丑恶的社会行为被鞭挞,不诚信的企业被唾弃,真善美的行为被“力挺”,一批鲜为人知的小人物被冠以“最美”、“最感人”、“最牛”等炫目头衔成为明星。微博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然而,感动的泪花不该模糊理性的目光。因为微博在传播相关信息的同时,也滋生并蔓延了谣言,从“金庸去世”到“江门屠狗”、“药家鑫潜逃美国”等,层出不穷的“谣”与“讹”开始侵入微博世界。

  很多用户不禁问:我们的微博究竟怎么了?

  辟谣赶不上传谣

  微博虽“微”,但很“博”。在这个拥有将近2亿用户的领域中,也充斥着某些有意无意的谣言讹传、误解误读、哗众取宠、情绪化以及不负责任的宣泄谩骂。个别乱象的背后还有某些人别有用心的企图、争名逐利的利益链条、盲目从众的断章取义。

  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其他媒介所能比,从编写、制造到发布传播,所有环节都变得轻而易举,能使信息在瞬间到达成千上万人的阅读界面。

  然而,“谣言”与辟谣信息的传播速度却不尽相同。由于受众具有猎奇、围观等心理特点,辟谣信息的转发量往往只有谣言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主要通过“转发”来传播的特点,使得辟谣信息难以点对点地抵达真正的谣言受众。比如,认证信息为“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公司出版总监马志明”的微博用户,曾发出一条质疑杨澜“私吞”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项目20万元作工作经费的微博,短时间内转发量就突破万次。随后马志明删除原文并向杨澜致歉。然而,这条致歉微博的转发量却仅有少得可怜的174次。

  此外,经“转发”而抵达微博用户的信息,往往来自于用户的好友、同学、同事等熟人,或用户信任关注的公众人物,这无形中赋予谣言一种心理上的可信度。

  北京一家知名网络公司的产品策划研究员王大伟把目前微博所产生的“谣言”分为三类:第一种为故意制造的“谣言”,信息发布者利用网友的关注与好奇心,出于恶搞、利益或制作噱头等多种心理将谣言制造出来,并进行大规模的散布。第二种为无意制造的“谣言”,此类信息多出于公共名人偶然间的一言一语,然后被关注者误读或有意曲解、放大、曝光。第三种是针对某个舆论关注度比较高的社会事件,由于真相空缺,导致了猜测和假设。

  在现代环境下,谣言传播无疑变得速度更快、杀伤力更强。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