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北京)出台28条缓堵新政实施半年,一系列细微变化渐渐成为出行新趋势。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交通出现“三减两增”态势:
机动车保有量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71.9%;小汽车出行比例首次变少,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拥堵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拥堵持续时间变少65分钟。同时,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公交出行比例上升至40.9%;高峰时段,路网运行速度提高10%。
“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初步实现预期目标。”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表示,政府比任何时候都更下决心致力于发展公共交通,一方面是通过路权保障、线网保障等措施,尽力让地面公交更快捷。另一方面是通过安全提升、技术挖潜等手段,力争使轨道交通更舒适,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随着有关措施的逐步实施,从上半年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到,交通出行结构开始有所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
机动车保有量增幅下降71.9%
缓堵新政中,最受关注的一条当属小客车总量控制措施,而摇号也成为“疗效”最显著的一条。今年上半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截至6月底,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92万辆,比2010年底净增11.1万辆。
这意味着,前六个月平均每月新增机动车1.85万辆,比2010年平均月增量(6.58万辆)减少了4.73万辆,降幅达到71.9%。
车辆增长慢了,私家车利用率也首次下降。上半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2.7%,较2010年底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京通快速路公交提速一倍
半年来,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持续提速。以轨道交通为例,去年年底新开通的5条郊区线也各有所长,全日换乘客流所占比例高达88%。而4号线、10号线、8号线、机场线、5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都处在客流培育期,客运量增幅都超过10%,其中5条线路为南北走势。
地面公交也有新动作。
5月24日,京通快速路公交专用道正式开通,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达到52公里/小时,较开通前提高108%;地面公交早、晚高峰日均客运量达12.6万人次,较开通前一周增加1万余人次,其中6%为弃车族。4类社区通勤车从4月底陆续运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搭乘需求,上半年共计发车1808次,运送乘客6.6万余人次。
居民各种交通出行方式中(不含步行),公共交通比例增幅最大,为40.9%;出租车出行比例6.9%;自行车出行比例16.3%。
五环内拥堵路段减少15%
市民的感受更直观,路面好走了。
“每天能多睡10分钟,路面比去年通畅了。”市民张贺家住南四环,每天驾车到东单附近上班,他说,“根本走不动的情况基本上消失了,偶尔也会堵车,但十分钟左右就能缓解。”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透露了一组监测数据,更加佐证了这一点。以6月工作日为例,早高峰常发拥堵路段为98公里,占五环内路段长度1.7%,较去年同期的141公里降低30.5%,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东西二环南段南向北等进城方向主要道路。晚高峰常发拥堵路段为132公里,同比降低14.8%,拥堵路段主要集中在北部城区以及三环以内的中心城,大多是中关村、西直门等商业繁华区。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