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多么悲伤的事,动车实名购票第一次起到作用居然是在事故中确认死难者身份。”
记者了解到,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在对该事故进行理赔时,所依据的是旅客在购票时留下的个人信息。而在理赔过程中却发现,有部分旅客是持他人的实名车票上车的,故需要对旅客身份进行更加复杂的核实。
动车实名购票制度自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初衷为保证车辆和乘客的安全,并有效打击“黄牛”。但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实名制”已被称为有名无实、形同虚设。铁路工作人员也表示,真正按实名制验票根本无法实现。
“实名制”被指有名无实
2011年7月19日上午,《法制日报》记者前往北京西站购买动车车票前往郑州。在收取记者售票款的同时,售票员接过了记者递进的身份证,并在设备上刷了一下。在打印出来的车票上,除了车次、座位信息外,还有记者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其中身份证号码被隐去了4位。
一整套流程看似严格按照“实名制”的要求操作。然而,这只是“实名制”购票规定的一部分流程。按规定,在接下来的进站、上车环节中,乘客应同时持身份证和车票通过检票口的查验,工作人员在确认票上信息与身份信息一致后方可放行。
《法制日报》记者按规定手持身份证及车票,排队来到检票口。当记者将车票和身份证一同递上时,工作人员只接过车票,并快速剪口归还记者。记者停留观察发现,所有的工作人员对所有乘客均只查验车票而未核对身份证。
在记者10余次乘坐动车的经历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次都相同,且无论是在北京、郑州,还是在邯郸、石家庄等车站。
近段时间,也有媒体报道称,火车站只是将“实名制”“落实”在购票阶段,除了购买车票时需要出具身份证明外,之后从进站、检票、坐车一直到出站,不再需要任何身份证明,也没有工作人员来验证车票和乘客的身份是否相符。如此一来,“实名制”的意义已不复存在。因为买票的不一定坐车,坐车的也不一定要用自己的身份证买票。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