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我国局部“招工难” 整体“找工难”

2011年07月26日 08:03:21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图:宋 嵩)

  最近,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一定困难,并引发了对劳动力状况的多种解读。有人说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有人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将导致大规模失业。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供求及其就业状况究竟怎样?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新增就业上半年完成七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用工影响有限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7月25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0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5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3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93%。二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8万人,比一季度末减少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

  2010年,我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较高水平。从2011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今年全年有望超过1200万人。

  一方面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另一方面是不少地方岗位空缺数量超过求职人数,企业纷纷在喊“招工难”。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就业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劳动力不够用”才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判断形势要看全局,看大势。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9.6%。随着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局部地区确实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力资源将达到峰值。城镇平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为2500万人,与“十一五”相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100万。综合考虑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即使经过努力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两项加起来大概在1200万左右,供求缺口还是很大。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规模保守估算在七八千万人。这既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的潜力所在,也是一种现实的就业压力。

  针对最近流传的东部沿海中小企业“倒闭潮”,尹成基认为,有些企业临时遇到困难,可能会出现半生产的状态,不能满负荷运转,有这样的情况,但还称不上“潮”,对用工的负面影响十分有限。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不能据此判定劳动力不够用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招工难”,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招工难”是就业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为市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供求失衡,所以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特征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是新问题。其背后折射出多方面的因素。其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在增多,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工在当地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务农收入增加,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务农,或在当地转移就业。其二,反映出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变化着的劳动力供求格局不相适应,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比如,许多制造业企业在招工时只招“35岁以下”的劳动力,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35岁以上的占到50%以上。弃用超过一半的劳动力,出现“招工难”是难免的。此外,之所以社会上对“招工难”的印象深刻,还与用工方(主要是企业)的声音相比普通劳动者更容易释放有关。

[责任编辑:吴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