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一起郭美美网络炫富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学者认为,郭美美事件的“汹涌舆情”正是指向了利用慈善名义谋取不当暴利的商业组织,同时还有不透明、不规范的慈善机构与慈善行为。
慈善事业忽视捐赠人心理需求
过去20多年来,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的需求、动机、内心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捐赠人的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善款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捐赠人根本无从知晓。
作为一个慈善机构,公信力是它的生命力,而公信力是建立在信息公开、各方监督机制完善的基础上的。然而,我国约有75%的慈善组织完全不披露或仅少量披露信息。不仅是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以往的慈善募捐活动中,都没有形成信息公开制度。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主要职责是备灾救灾、卫生救护、卫生关怀及人道救助,而筹资工作则主要通过短信募捐、网上募捐、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等多种途径开展。但多年来,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不少人对捐款信心不大。再加上接连出现天价餐、万元帐篷以及郭美美事件等新闻,人们对其的不信任更是加剧。
监管机构多带有官方背景
伴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如何增强慈善行为的有效监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国家审计署负责监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财务,各地红十字会的财务也由同一级的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于境外捐赠的款物还要接受国际红十字组织的监督、审计。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每年要向红十字会理事会报告,同时接受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
这样的监督机制看似严密,却并不能让公众满意。从国外经验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有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带有官方背景,最大缺陷就是行政干预。
外部监督的首要前提是慈善公益组织运作透明、信息公开,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公共督导,更无法建立慈善捐赠赖以生存的社会信任基础。
我国一些慈善机构之所以失去信任,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有效的慈善捐赠管理监督体制缺失,政府单方管理慈善捐款,而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慈善捐款滥用事件,也逐渐让公众失去了对政府单方监管的信任。
随着慈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应当尽早立法规范慈善行业,并建立起有效的各种监督机制。首先是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和协调,坚持通过审计机构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与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并公布,对违规的慈善机构予以降级直至取缔。
其次是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由具有合法资质、公信度好的中立第三方,对慈善机构定期进行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等级评估并予以公布,使各慈善机构对捐款的使用去向保持高度透明。
再次是应当允许捐赠者、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个人和机构,对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慈善机构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