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1世纪的中国寻求推动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外交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久前,胡锦涛同志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明确提出了各国携手前进,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和谐世界思想开辟了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指导中国外交迈入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新阶段。
丰富的理论内涵
和谐世界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前景这一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作出的系统阐述,是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倡导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核心的新秩序观,主张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多边主义,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倡导以缩小南北差距、实现科学发展和共同发展为标志的新发展观,主张各国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倡导以尊重世界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为特征的新文明观,主张不同文明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新安全观,主张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实现共同安全。
和谐世界思想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发展性。它吸取各国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思想,着眼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国际机制改革。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是以尊重各国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以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保障,以对话合作为手段,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改革、创新国际机制和融入国际秩序为途径,以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目标,为增进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福祉而与国际社会加强交往、深化相互关系。和谐世界思想并非寻求天下大同,也不意味着世界将成为没有矛盾与冲突的“世外桃源”,而是强调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得到有序化解,世界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能够长期延续,人类发展的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国家。
深厚的理论渊源
和谐世界思想回答了当代中国外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表明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与各国携手奋斗。其理论渊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精髓。“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世界思想吸取了“和合”文化的精华,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等,主张国与国之间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
马克思主义和谐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对和谐理念进行提炼,把未来社会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主张各民族实现独立自主,在国际关系中倡导“道德和正义的准则”。这为和谐世界思想提供了基础。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谐世界思想是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它坚持我国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和平合作、求同存异、平等公正等外交原则,同时强调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提出了世界发展的远景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国际战略视野日益广阔深远,更加具有大国胸怀和全球意识。
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精神。《联合国宪章》规定各成员国主权平等,须“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在解决经济、社会、文化及有关人类福利性质等国际问题上进行合作。和谐世界思想包含了《联合国宪章》平等、宽容、合作、协调等要素,主张加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权威和作用,符合国际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的趋势。
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内求和谐求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谐世界思想将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拓展和延伸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吴怡]